天作孽,人作孽(第2/5頁)

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兩句,其實原本的意思是:永遠配合上天的安排,福澤要靠自己的努力。

孟子的第三處引文現在也是人所共知的名言:“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出處是《尚書·太甲》。“太甲”是個什麽東西呢?它是個人名,這位太甲是商代的一位國王,他在後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般的國王如果知名度高,要麽就因為他是個聖君,比如孟子常愛說的周文王、周武王什麽的;要麽就是個暴君,比如夏桀王、商紂王,可太甲的出名卻既不是因為他好,也不是因為他壞——太甲的故事孟子在下文裏會說,我們也到那時再講,現在只是先知會一聲:《尚書》的這個“太甲篇”就是和這位著名商代國王有關的記載。另外要說明的是,我在前面不是說過《尚書》被清代的漢學大師考據出問題重重嗎,這個“太甲篇”就是被確證的偽作之一。

——啊?!原來是篇假貨呀,那咱們是不是就別管它了,繼續往下?

——呵呵,還不能不管,因為,“太甲篇”全篇雖假,篇中的一些字句卻是真的,孟子這裏引用的這幾句就應該是真貨。也有人認為:孟子這裏不是引用《尚書》,而是直接引用太甲的話——這樣說也很有道理,孟子通常引用《尚書》內容的時候,都會說“書曰”,可這裏卻說“太甲曰”。那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孟子讀到的這幾句“太甲的話”又是從哪裏看來的呢?這就不知道了,我們也不必管它。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幾句話大概是個中國人都知道,但一般人卻很少知道,最後這個“活”字其實並不是“活命”的“活”,而應該讀作“換”——它是個通假字,通的是“逭”,意思是“逃”。不過呢,只要是“自作孽”了,無論是不可“活”還是不可“逃”,反正都不是好結果。

如果天下事真是這個道理,那實在再好不過了。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那麽,非要刨根問底,到底什麽叫“天作孽”,什麽叫“自作孽”呢?

黃河決口了,這應該是“天作孽”吧?可追究起導致黃河決口的根源來,卻發現是因為上遊地區濫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看來,對於人類來說,這倒屬於“自作孽”了。

古代儒者當中有給這幾句話找例證作解釋的。

什麽是“天作孽”呢?這位前輩說,“高宗雊雉,宋景守心”,這都屬於“天作孽”,而“帝乙慢神”這就屬於“自作孽”。

他要不解釋,一般人都還明白,這一解釋,反倒讓人糊塗了。

沒辦法,我只好再受受累,解釋一遍他的“解釋”。

先說“高宗雊雉”。

高宗是哪一位?叫“高宗”的多了,宋高宗趙構、清高宗弘歷,都是大名人,可這裏說的高宗是商代的高宗,叫做武丁。

雊雉又是什麽呢?很簡單,就是野雞。

據說,武丁搞祭祀活動,祭祀的是商代的開國英雄商湯王(就是孟子在前文屢次講過,又常把他和周文王並稱的那位靠七十裏土地起家而稱王天下的商湯王)。第二天,來了一只野雞,踩在一只大鼎上邊叫了幾聲。

這可把堂堂的武丁王給嚇壞了:“完了,完了,壞菜了!”

旁邊有個大臣叫祖己的,覺得奇怪,忙問武丁:“大王,您這是怎麽了?”

武丁驚魂未定:“野雞,野雞來了——落在鼎上叫,恐怕不是什麽好兆頭!”

祖己滿不在乎地說:“這沒什麽值得擔心的,您只要好好把國家的政務搞好了,讓老百姓都滿意了,上天自然會眷顧您的;您再好好把祭祀工作抓好了,別搞邪教,上天自然會關照您的。兩只手都要抓,兩只手都要硬,這才能夠順應天意,贏得老天爺的芳心。”

武丁聽祖己這麽一說,這才寬了心,於是清明於政治,恭敬於祭祀,後來不但沒有什麽厄運降臨,他還帶領商朝人民走向了繁榮富強。

——這就是“高宗雊雉”的典故,看來“天作孽”的這個“天”字在古代來說是實有所指的。我們再來說說“宋景守心”。

“宋景”是指春秋時期的宋景公,“守”和“心”這兩個字都和天文學有關。

中國古人把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這就大致相當於西方人劃分星座。“心”就是“心宿”,是二十八宿之一。現在我們有一個很常用的詞,叫做“七月流火”,七月份的時候天熱得受不了,人們感覺空氣裏流動著的全是火,報紙上就經常會用上這個詞。“七月流火”是《詩經》裏的一句話,當然,首先這個“七月”肯定不會是我們現在公歷的七月,再者,“火”也不是形容天熱,而是指天上的一顆星星。我看過有人給“七月流火”正名,說“火”其實是指火星——這個“正名”只算正了一半,“火”既不是形容天熱,也不是指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天蠍座中的一顆紅色亮星。這顆星,按照中國古人說法,在“三垣二十八宿”裏屬於心宿,大名叫“心宿二”,小名叫“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