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最像人·最佳損友(第4/5頁)

——我們一般人只知道以成敗論英雄,如果管仲真在這時候死了,想來我們也一定會這樣來評價他的。

還好,做管仲朋友的不是你我,而是鮑叔牙。

公子小白即了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得安排自己的人手了,他很看重鮑叔牙,想讓他來當總理。鮑叔牙連忙擺手:“我可幹不了!”

公子小白一樂:“老鮑,你這叫虛偽的謙虛,心裏巴不得升官發財,可嘴上還裝出來不情願,裝高尚!”

“嗯——?!”

“得了吧,老鮑,咱哥兒倆誰跟誰啊,別跟我來這套,讓你當總理,你就給我好好去當!”

鮑叔牙這才明白過來,連忙解釋:“我可不是裝高尚,不是假謙虛,我是真覺得有個人比我更合適當總理。”

“哦?”

“這個人您也認識,就是射了您一箭的那個管仲。”

看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好領導和好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管仲這樣代不兩出的絕世高人也需要仰仗公子小白的胸襟和鮑叔牙的慧眼。公子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他把管仲從外國監獄裏引渡回來了,雖然想要重用管仲,可那一箭之氣還沒消,所以齊桓公一見管仲,就先氣哼哼地問:“你這臭小子,當初竟敢拿箭射我!”

階下囚管仲還奇怪呢,順口答道:“我當時明明射中你了呀,怎麽你沒死呢?”

齊桓公氣道:“你這一箭射得太巧了,正射在我的皮帶扣上,我這才僥幸撿了條命!”

管仲一聽此言,突然眼圈一紅,哭了出來。齊桓公看管仲大有懊悔之意,這才消了點兒氣:“你也知道後悔了?”

管仲哽咽著說:“我後悔,我後悔死了,我怎麽沒去買彩票呢!”

“我倒——”齊桓公差點兒沒被氣死,等緩過勁來,這才對管仲說:“看來你還真有經濟頭腦,這樣吧,我也不怪你了,當時都是各為其主,從現在起,你就當我們齊國的總理好了,好好用你這點兒聰明勁兒,把齊國的經濟搞上去。”

就這樣,齊桓公盡棄前嫌,任用階下囚管仲做了齊國總理,從此開啟了一番驚天動地的春秋霸業。

管仲的命運總算出現了轉機,他要施展才華,著手改革了。

雖然儒家兩千年來總是拿管仲當靶子,其實看看管仲的改革思想,有很多內容是和儒家的主張不謀而合的,而且有些話簡直就像是從孟子嘴裏說出來的。這些內容且容後再談,本節重點來說作為一個“人”的管仲。

管仲當了國家總理了,而且還成為了歷史上鳳毛麟角的好總理之一。照我們一般人心目中的好總理的標準,管仲應該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廉潔奉公,可是,事實恰恰相反,管仲一當總理,簡直就如同小人得志,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超級豪宅。

那麽,我們照常理推斷,管仲一定搞得天怒人怨了吧?一定是管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了?——還真不是,齊國人都覺得管仲過這樣的日子是理所當然的,覺得那是人家應得的,管仲的好生活不是靠貪汙腐敗得來的,而是帶著齊國人一起發家致富得來的——管仲帶著大家一起富裕,帶著齊國走向富強,那人家自己過點兒好日子難道還有錯不成?難道只能讓大家富裕,只能讓國家富裕,唯獨不能讓自己富裕嗎?聖人才能做到這點,可管仲不是聖人,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從人性角度來看,他和我們大家一樣,沒什麽不同,他不比我們更高尚,他也像我們一樣追求利益,想掙錢掙得多些,想日子過得好些,也像我們一樣貪生怕死,有很多私心。不知道管仲是不是像孟子主張的那樣把私心“推己及人”擴大到整個齊國,反正人家客觀上確實是達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目的。

管仲做出的成績是任誰都沒法否認的,可他如此“人性化”的為人卻讓不少儒家學者們感到非常不快。我在“梁惠王篇”裏講過,齊宣王向孟子坦承自己貪財好色,其實這正是西方公共選擇理論的出發點,而管仲的一生則是更有說服力的一個例子。東西方對於政治領導人的人性一面後來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西方傾向於承認這種人性,認為領導人不比我們普通人更加高尚,認為在人性上他們和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需要靠體制的完善設計來限制領導人可能出於人性而做出的出軌行為;而中國人則在儒家傳統下要求統治者“正心”“誠意”,靠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來克服人性的種種弱點。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一直在呼喚明主,老百姓一直在呼喚清官,卻很少有人(並不是沒有)會想到呼喚一個能夠不依賴明主和清官的好制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