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信簡體字·古人怎樣起名字(第2/2頁)

《禮記》之類的書裏還說:孩子出生三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給起名字,這時起的是“名”,男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要行冠禮——就是往頭上扣個帽子,這是古代男孩子的成人禮。剛剛成人的男孩子直到這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字”,從此之後,大家就不再稱呼他的名,而改為稱呼他的字了。——這背後的道理是:名是很尊貴的,不能隨便亂叫。我們看古人互相稱呼,比如在大街上你看見關羽了,跟他打招呼,你應該叫他一聲“雲長兄”,不能直眉瞪眼地喊他“關羽”,還有,“小關”和“羽哥”之類的現代式稱呼也不能用。當然,如果你們不熟,你還是叫人家“關將軍”比較好。

再往前追溯一下,據說商朝人流行用生日起名,所以我們看到商朝那些國王的名字都是太甲、武丁什麽的,都是甲乙丙丁,這或許也是排行,說不準。前輩學者研究出土的青銅器,就是這樣按銘文裏的人名來判斷哪些屬於商代、哪些屬於周代的。可這種劃分真的準確嗎?後來又出現新資料,發現周人起名也有這個使用甲乙丙丁的傳統,這可麻煩了,比如和王國維恩怨糾纏了一輩子的那位羅振玉,整個兒一部研究青銅器的專著就這樣被人釜底抽薪了。

——雖然有些問題還說不清,但這大體上就是當時的古人起名字的講究。這樣看來,公孫醜之所以起名為“醜”,或許是因為他生在醜時吧。總之,不是因為他爸爸嫌他長得醜。

《孟子》一共七篇,第一篇“梁惠王篇”已經在上一本書中全部講完,這本書是來講解第二篇“公孫醜篇”的。說到現在,《孟子》的正文還一句都沒出現呢,單是“公孫醜”的一個“醜”字就已經費了這麽多篇幅,呵呵,是不是很氣人呢?

別急,更氣人的事還在後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