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信簡體字·古人怎樣起名字

現在,有些人讀古籍絕對不選簡體字的版本,只挑那些繁體豎排的來看,還有些人更加極端,甚至呼籲要恢復繁體字。雖然有人覺得他們迂腐,但這些人誰也不是笨蛋,至少智力水平並不在我們一般人之下,他們這樣說,這樣做,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的。現在講的這個“醜”字恰好就是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的一個例子。

“小醜”的“醜”字是一個簡體字,如果用繁體字來寫就是“醜”。在用筆寫字而不是用電腦打字的年代裏,把筆畫如此復雜的“醜”字簡化為“醜”,確實是功德無量的。但是,這樣一來,新問題就出現了:在古代,既有這個“醜”字,也有這個“醜”字,它們本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立的字,誰也不挨誰。但在簡體字裏,繁體的“醜”被簡化為“醜”,而繁體原本的“醜”字卻維持原來的樣子不作變動。於是,繁體字裏的兩個不同的字到了簡體字裏卻變成了同一個字,所以,在用簡體字編纂的古籍當中,“醜”字有時是指“醜”,而有時又是指“醜”,這在現代讀者看來,就容易產生誤會了。

這兩個“醜”字的本字各是什麽意思呢?

如果說一個人相貌醜陋,那就是“醜”,而天幹地支裏“子醜寅卯”的“醜”字才是古文“醜”字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如果閱讀繁體字的古籍,既會遇到“醜”,也會遇到“醜”,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不同,“子醜寅卯”不會寫成“子醜寅卯”。公孫醜的“醜”可不是被簡化了的“醜”字,而是在古文裏仍是現在這個樣子,是“子醜寅卯”的“醜”。

現在明白了吧,公孫醜的爸爸不是笨蛋,笨到會給兒子起一個“醜”名字。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現在的父母們給孩子起名字,哪一個不是抱著一摞字典辭書絞盡腦汁呢?中國人起名字通常都很講究的,名字用的字都是很有意義的。

現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左傳》裏就記載著好幾個起名字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很有說明意義:魯國的國君魯桓公生了個大胖小子,高興壞了,搞了一大堆復雜的儀式來慶祝,但馬上面臨的問題是,該給兒子起名字了。可怎麽起呢?想弄一套《辭海》翻翻吧,這書當時還沒出版,這可怎麽辦?那就找個文化程度高的老先生咨詢咨詢好了。這一找,就找到了申。

申確實有學問,對魯桓公說:“給孩子起名字的規矩呀,是這樣子滴——”

——暫停!

咱們先別管申怎麽說,先想一想,如果是我們現代人來想象祖先的古老智慧,我們猜猜申會怎麽說。

按照我們很“現代”的一些想法,不少人肯定會這麽想:先算算這孩子的生辰八字,排五行,推四柱,名字用的字要算清楚吉利的筆畫,等等。

可是,在《左傳》的年代,或者說是在春秋時代,還沒有這套講究呢,起不出“閏土”那種名字。所以,申的回答裏並沒有什麽玄的虛的,反而實際得很。他說:“起名一共有五種方式,分別是信、義、象、假、類。”緊接著,申就開始一一解釋:所謂“信”,就是用孩子出生時的某一種情況來起名,比如說生下來一個二十斤的大胖小子,就可以按這個規矩起名叫“胖墩兒”;所謂“義”,就是用吉祥的字眼來起名,比如賈老爹一直想發財,就可以給孩子起名叫“賈美鈔”,等等。看來很自由哦,那麽,起名有什麽要忌諱的沒有?

要說起名的忌諱,現代人的忌諱可多了去了——別說給孩子起名字,就連電話號碼、手機號碼都有一大堆忌諱。《左傳》時代起名字也有忌諱,卻和現在大大不同。申說:“一般要忌諱這麽幾種情況:孩子的名字不要用國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器物名。”

嚴格說來,申所謂的“忌諱”其實是“避諱”,這些避諱是大有道理的,又是很實際的,如果名字犯了避諱,實在是麻煩得很。眼下要起名的這個孩子將來很可能就是魯國的國君,按照避諱的規矩,如果這孩子起名叫“鼎”,那周代最常見的青銅器“鼎”在魯國就不能再叫“鼎”了,就得改名,比如叫“鍋”;如果這孩子起名叫“泰”,那泰山就不能再叫泰山了,比如改成武夷山,等後來人們發現南方已經有一座武夷山的時候,再分別叫它們南武夷、北武夷……這種糗事不是沒發生過,晉僖公、宋武公、魯獻公等等前輩都曾在起名字的時候出過這種亂子。

申擺事實,講道理,一番口舌之後,魯桓公說:“嗯,那就這樣吧,這孩子出生的幹支和我是一樣的,那就叫‘同’好了,取‘和我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