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人間佛國

引 子

佛陀在鹿野苑的時候曾向眾比丘講過這樣一個“阿能訶鼓”的故事。

過去世時,有個名叫陀舍羅訶的人,這個人有一面鼓,叫做阿能訶鼓。

阿能訶鼓的聲音非常好聽,也非常響亮,能傳到四十裏之外。

可是,時間久了,鼓也就破舊了。於是,鼓手重新裁割牛皮,修修補補。阿能訶鼓雖然被修好了,可是,它的聲音再沒有當初那麽好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能訶鼓不斷損壞,不斷被修繕,又不斷損壞,又不斷被修繕,每個部件都被一次次地更換過了……

阿能訶鼓還被叫做阿能訶鼓,但是,這還是當初的那面阿能訶鼓嗎?

這個阿能訶鼓的故事,出自《雜阿含經》,“阿含”一脈的經典是佛門最早期的經典,距離佛陀生活的時間最近,又是在部派分化之前結集完成的,想來該是最接近佛陀的經典了吧?

作為佛陀最知名的幾位弟子之一的阿難,在佛陀去世沒多久之後便遇上了一件足以驗證阿能訶鼓預言的事情。《付法藏因緣傳》裏這樣記載著:

阿難走入一片竹林,聽到有比丘在念誦佛法偈語: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過之後“慘然而嘆”,暗暗叫苦道:怎麽佛陀的話這麽快就變味了,怎麽煩惱諸惡這麽快就興起了?怎麽這麽快就有人違反佛陀的教導而自生妄想了呢?阿難連忙打斷了那位比丘,對他說:“你念誦的不是佛陀的話,不是修行的正道,我來告訴你真正的佛偈是什麽吧。”

於是,阿難念誦佛偈: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位比丘聽了阿難的佛偈,回去以後就說給自己的師父聽。師父卻說:“阿難老朽,腦子不靈光了,說話總是說錯,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麽念的你還接著怎麽念去!”

這位比丘聽了老師的話,又繼續念他的“不見水老鶴”去了。

也許,再沒有哪個時代、哪個地方,能比天監、普通年間的南京更加香火旺盛了。

那時候的南京被稱做建康,是中國南方梁帝國的首都。梁朝的開國皇帝,被謚號為梁武帝的蕭衍,坐在人間帝王的寶座之上,卻幾乎以全副精力來弘揚佛法,不多年的時間裏,整個梁王朝便已被經營得如同一個人間佛國。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點也沒有詩人慣常的誇大其詞之處。這片江南佛土,寺廟林立,僧伽遍地,煙雨樓台,鐘聲香火,若有人遠遠望去,想來一定會疑非人間了。

對佛法不遺余力的弘揚為梁武帝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而這樣的聲譽無疑是會使得域外高僧“遠者來之”的。後來,在中國佛教史上意義重大的達摩大師就是這個時候聽說了梁武帝的事跡,於是,渡海北上,在普通八年到達建康。

達摩的到來無疑使崇佛的梁武帝興奮非常,但是,根據《景德傳燈錄》的記載,梁武帝與達摩的會晤卻是話不投機,搞得相當不愉快的。

梁武帝問達摩說:“朕自即位以來,建造寺院,抄寫經文,還激勵了無數人出家為僧。我為佛教作了這麽多貢獻,該有多大的功德呢?”

從梁武帝這句問話看來,他一定是認為自己已經做了極大的功德了,之所以這麽問,大概是要從達摩的嘴裏聽到一些贊揚吧?

但是,達摩卻冷冷地回答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一定是詫異極了,連忙追問:“為什麽沒有功德呢?”

達摩回答說:“這些都不過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再問:“那怎麽才是真正的功德呢?”

達摩回答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回答說:“廓然無聖。”

梁武帝看來是被搞糊塗了,於是問:“對朕者誰?”

達摩回答說:“不識。”

從這段對話中明顯看得出來,梁武帝的崇佛,完全是出於功利目的的,他建造寺院,抄寫經文,林林總總的做法,無非都是在“下本錢”,而“本錢”下得如此之大,要賺回的是什麽呢?就是所謂的“功德”。

“功德”可以換來此生的福報,可以換來來生的福報,可以換來種種讓人意想不到、又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好處。但達摩卻直截了當地告訴梁武帝:雖然你下了血本,可一點賺頭都不會有!

這真如同一個商場上的投機分子,下了大注,卻突然被人告知說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沒有賺頭,還會血本無歸!想來梁武帝是難以接受這樣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