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侵略者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齊國攻打燕國,三下五除二就把燕國給收拾了。齊宣王很高興,問孟子說:“燕國是被我們給打敗了,可是,占領不占領它呢?唉,說什麽的人都有,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可是,我們齊國和燕國都是超級大國,按說這仗本來不好打,可沒想到燕國是百斤面蒸壽桃——廢(費)物點心,是包腳布做鞭子——文(聞)不能文(聞),武(舞)不能武(舞),這不,才五十天時間就讓本大王拿下了,嘿嘿,我可是半道上撿個喇叭——有吹的了。可這仗贏得也太順利了,簡直就不像是人力能做到的,我想一定是天意。所以呢,如果不占領它,那就是違抗天意,老天爺該不高興了。孟老師,咱們是半夜裏的被窩——正在熱乎勁上,是不是幹脆把燕國占領了算了?”

孟子說:“如果占領了燕國,燕國老百姓都很高興,那您就占,周武王不就這麽做的嗎?如果人家不高興,那您就別占,周文王不就這麽做的嗎?”

孟子接著說:“超級大國齊國去打超級大國燕國,燕國百姓對齊國軍隊是又送得勝餅,又送得勝湯,這是為什麽?還不是想擺脫本國那水深火熱的生活嘛。可是,如果等您占了燕國,燕國老百姓發現水比原來還深,火比原來還熱,那他們可就又得盼著別人來從您手裏拯救他們了。”

孟老師又給我們貢獻了一個重要成語:“水深火熱”。一部《孟子》,裏面單成語就出了不少。

齊國伐燕這件事,到底發生在什麽時間,到底是在哪位王當政的時候發生的,這一直都是有爭議的。但我們還是一貫的作風,這些事留給專家去玩,我們就從《孟子》的文本出發。

齊國伐燕這件事很有意思。齊國的地盤主要是山東一帶,燕國的地盤主要是河北一帶,都城大體是現代的北京(在北京郊區),當時叫薊。燕國常和趙國並提,什麽燕趙豪俠、燕趙美女,聽上去很有古龍小說的風格。因為燕國和趙國確實常和北方遊牧民族交戰,有些慷慨豪俠的民風倒也不足為奇。燕國在孟子的時代已經成了“戰國七雄”之一,到了燕王噲執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感天動地的事情。

我小時候聽評書,皇帝們也經常自我期許,說什麽要做“堯舜之君”。聽多了我就好奇,這麽多皇帝都說要學習堯舜,可怎麽一個禪讓的也見不到啊?我當時還想,如果我是皇帝,我就禪讓,禪讓多好啊,再說,學習人家堯舜不能光嘴上說,得落實到行動上。

後來看歷史,才發現真有禪讓的——不是被逼禪讓,那只是政變的幌子,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把學習堯舜落到了實處的。這位高風亮節的領導就是現在說的這個燕王噲。

單從這一點看,燕王噲可真是個好樣的,是萬裏挑一的高尚人士——雖然實際看上去他更像個糊塗蛋。

燕王噲禪讓了,把國君之位讓給了大臣子之。想來燕王噲當時的心情一定波瀾跌宕,要被自己感動到流淚了。可是,燕王噲並沒有把古代禪讓的本質、背景、來龍去脈給研究透徹,貿然這一學,還學出問題來了。問題的關鍵是什麽,從現有史料的來看,可能該算是被禪讓的這位子之不是個好東西,不得人心。後代很多人評論這件事,一般都認為是時代變了,社會結構變了,所以搞禪讓已經行不通了,其實我倒覺得,如果是前面說過的姜齊的末代君主禪讓給田齊,很可能風平浪靜,一點兒事沒有——時代一樣是變了的,社會結構也一樣是變了的,但田齊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已經贏得了齊國的人心,這就是成功的關鍵。而子之不具備這個條件。

所以,這一禪讓,燕國的貴族們不幹了,所有人都不服氣——這不是二百五禪讓給二百五嗎!你燕王噲是二百五,我們也不說什麽,誰讓你根正苗紅,血統在那兒擺著呢,可子之這個二百五從哪兒看都是二百五,什麽都不占,憑什麽讓他當我們的王?注意:子之如果當了國君,貴族集團也很可能會緊接著重新洗牌,這個牽扯面可就大了。子之美滋滋地往王位上一坐,左邊一看,一排吹胡子的,右邊一看,一排瞪眼睛的。子之心裏發毛,暗想:“可能要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