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好談兵

孟子又開始深入他的道理了,“我說您照現在這樣下去會狗熊上樹——爬得越高,跌得越狠,我可一點兒沒有誇大其詞。問您一個問題:假如鄒國和楚國開仗,您覺得誰能贏?”

齊宣王說:“當然是楚國能贏了。”

孟子說:“這就對啦,鄒國這樣的小國怎麽能抵擋得了楚國這樣的大國呢?這是常識呀,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您要是常聽評書自然知道這個道理。現在,天下之大,齊國不過占了九分之一而已,要以九分之一去打九分之八,這跟鄒國去打楚國有什麽兩樣呢?您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孟子先嚇唬了齊宣王一回,然後又開始兜售他那老一套了,“您要是施行仁政,那麽天下的政治精英都會想來您的朝廷裏供職,種地的也都想來您齊國種地,經商的也都想來您齊國做買賣,背包族也都想走走您齊國的大街,各國裏那些異見分子都想到您這兒來討個公道,您想想,這樣一來,誰還能擋得住您啊!”

孟子這番渲染,確實動人,齊宣王看來動了心,忙說:“我這人哪,別看生得高大,其實就是個二尺長的吹火筒——只有一個心眼,腦瓜不大靈光,孟老師您可得好好講講,我有興趣搞一搞。”

到了這裏,孟子該算是能稍微松口氣了,齊宣王總算表示有興趣了。“不過,”孟子在心底告誡自己說,“我還是得放屁捂屁股——多加一分小心!”

孟子下邊就會長篇大論說出一整套他的仁政方案。在進入下文之前,我們先看看上面孟子的這個“鄒人與楚人戰”的說法是不是真像聽上去的那麽回事?

這種話就屬於典型的乍一看很有理,細一琢磨滿不是那麽回事。如果九分之一真的打不過九分之八,秦始皇也就別統一六國了。儒生談兵,這是跨了專業、跨了學科了。後世遇到類似的打仗問題,一定會說:“孟聖人說過什麽什麽,我們要聽權威的!”

孟子是儒學權威,可不是軍事權威,當他跨專業發表意見的時候,那水平不一定就比普通老百姓更高。這種兩千多年前就蒙過齊宣王的邏輯到了現代社會照樣還能蒙人。不記得了嗎,前些年裏,常有人引證某某高官、某某作家的意見來證明意念吃飯之類的事情。咱們政治問題可以參考官員的意見,人家是專家;寫作問題可以參考作家的意見,人家是專家,意念吃飯之類的問題這些人裏沒一個是專家,專家如果超出了他的專業領域那就不是專家了。如果是有物理學專家對意念吃飯這類事情發表肯定性意見,那才是有比較高的參考價值的,但是,即便這樣,也不能驟下結論呀,說不定他也錯了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自然科學史就是不斷修正錯誤理論和錯誤觀念的歷史,宏觀來看,錯誤理論出現的數量恐怕比正確理論要多出不知多少。

呵呵,以後呢,大家就知道,遇到有關孟子的問題,可以參考一下我的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有同樣的資格來給女孩子挑選護膚品。

我們知道了,孟子的軍事建議未必就能當真,那我們就來聽聽真正的軍事專家的意見。聽誰的呢?聽孫武的嗎?時間太靠前了。聽曹操的嗎?時間又太靠後了。聽拿破侖的嗎?外國意見不符合中國國情。那找誰呢?其實,有一個人恰恰就是最佳人選——孫臏。

孫臏,中國軍事史上有公信力的專家,恰好也為齊國服務過,恰好就替齊宣王的前任齊威王狠狠地打敗過梁惠王的魏國,而且,齊威王還恰好曾經就這個雙拳如何去敵四手的問題請教過孫臏,而且更巧的是,孟子不是說以九分之一去打九分之八嗎,孫臏回答齊威王的問題正好就是“以一擊十”。當時,齊威王請教孫臏:“以一擊十的仗能不能打呢?”孫臏的回答是“當然能打”,那麽,怎麽個打法?孫臏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經典之極,精辟之極,也陰損之極,所以向來都是不傳之秘。誰要是領會了這八個字,兩國交戰可以爭鋒,街頭鬥毆可以制勝。此事記載在《孫臏兵法》當中,別處並無轉載。

我可一點兒沒有誇張哦,《孫臏兵法》確實秘不外傳,因為長久以來,誰也不知道他的兵書在哪兒,只是歷代常有傳聞,說某某常勝將軍得了孫臏秘術,如何如何,甚至宋朝以後還常有史家懷疑過孫臏其人和《孫臏兵法》的真實存在,或者懷疑孫臏和孫武其實是同一個人。直到20世紀70年代,在山東臨沂的一次考古發現才找到了這部武功秘籍。據說,70年代的時候這支考古隊的駐地不大平安,有成群結隊的盜墓團夥來打古墓的主意,考古隊勢單力孤,岌岌可危,就在這危難之際,隊裏幾天來一直在研讀這部《孫臏兵法》的一位老同志從這部古代秘籍當中得到了重要啟發,帶領考古隊全體成員,以一擊十,以失傳千年的兵法成功擊退了盜墓團夥,威震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