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麽篡改教科書的

梁惠王這一段,還真得多費一些口舌。前面說了,朱熹給孟子留了面子,可有沒有人不給孟子留面子呢?有,提起這個人來更是大大地有名,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非常重視儒學教育,而且以身作則。朱元璋自己本來沒受過什麽教育,大字識不了幾個,可有點兒權力之後,便經常請名儒給自己講書。實話說,他學得還真是不錯的,能寫寫韻文,更能從別人的文字裏讀出不少含沙射影的東西來,比如,我剛才誇他“以身作則”,這話要是真被他看到了,我的小命就不保了,因為他會認為“則”字是影射他做過“賊”。我一點兒不誇張,當年確實有人因為這個“則”字被他給弄死了。於是,隨著朱元璋的學問越來越大,他也就越來越能在書裏發現問題了。

這個時候,《孟子》早已是科舉考試的教科書了。有天朱元璋翻出了《孟子》,想看看,沒想到越看越氣,終於破口大罵道:“這老小子要是活在今天,我輕饒不了他!”

這倒奇怪了,自從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之道後來又加上了孟子之道不一直都是官方正統學說嗎?做官考試考的就是這些,而且,內容不都是綱紀倫常、仁義禮智什麽的嗎,會有什麽能讓朱元璋覺得不對勁的?

朱元璋就是覺得不對勁,他玩了一手狠的——他要篡改教科書!

朱元璋組織了一個孟子專案組,專案組的任務是把《孟子》裏面“有問題”的內容通通刪掉。於是,經過這個專案組的一番努力,終於廢除了舊版教科書,推出了一個新的官方權威版本《孟子節文》,這個“節文”一共節去了原著中的八十五條,並且聲明,被節去的內容在以後的科舉考試裏一概不考。這就是在告訴大家:你們不是想讀書考試做官嗎,那八十五條已經對你們來說無利可圖了!這一個“無利可圖”,自然也就沒什麽人再去追尋原版《孟子》了。這真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孟子》一開篇就大張旗鼓地來做個義利之辨,可到頭來左右自己的卻還是這個“利”字。

我在讀明史的時候,對朱元璋篡改教科書這件事很是好奇,就特別想看看到底這八十五條都是些什麽內容(這就是很多人愛讀禁書的陰暗心態)。可《孟子節文》推行的時間並不太長,費了好一番工夫才讓我找到一個明初刻本的影印本。於是,我就拿著兩本書一一核對,這才發現《孟子節文》經常大段大段地刪除原文,幾乎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被刪掉了,這不由讓我聯想起了前兩年很多人呼籲著要給小學生的書包減肥的事情,看來給學生減負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這一番核對工作還讓我認識到,即便是學習人文學科的知識,數學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從小數學就學得很差,結果這回把書核對完後統計了一下,居然發現被刪除的總數是八十八條——不是應該是八十五條嗎?當然,影印本所影印的明初刻本裏有幾頁好像是被蟲子吃掉了一部分,可能稍微有些影響吧?

《孟子節文》編寫組的頭頭,也就是孟子專案組的組長,叫做劉三吾。他在書前寫了一篇“題詞”,也就是前言,講講為什麽要篡改教科書,篡改教科書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的。這篇前言寫得極有水平,倒不是說他的文筆有多好,見地有多高,而是他對分寸、火候的拿捏非常老到。要知道,篡改這樣一部超級經典可是要擔風險的,下手輕了會得罪領導,下手重了又會遭廣大知識分子的唾沫圍攻,而且,孟子的聖人地位早已深入人心,孟子的話那可是一句頂一萬句,句句是真理,你要是刪,總得拿出來讓人信服的理由吧?——重要的是,對內既要達到帝王心中真正的陰暗目的,對外又要拿出一套上得了台面的冠冕堂皇、在情在理的根據來,要讓大家知道:其實,和原來大家的認識一樣,孟子的話一句都沒錯,都是真理,可我們刪得也沒錯,刪也有刪的道理——換句話說就是:孟子沒錯,我們刪得也沒錯。

這聽上去是件不可能的任務,可劉三吾無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前言的一開始被他拿來說事兒的,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孟子見梁惠王的這一段。劉三吾說:“《孟子》七篇,是聖賢扶持名教之書。這個書呢,有它寫作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那時候諸侯爭雄,大家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誰都把功利性擺在第一位,沒人還去理會什麽仁義了。梁惠王在國際局勢裏一直都交黴運,所以一見孟子便言利。梁惠王關心的這個‘利’是國家利益,而不是財利之利。”

看,劉三吾挑明了孟子是在偷換概念了。但是,往下看,劉三吾接著又替孟子描了幾筆,還要維護孟子的宗師地位,他說:“孟子當然明白這點,但他為什麽那麽說呢,他是怕一旦拿‘利’來開頭,不僅會有害於仁義,更會導致弑君之類的大大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