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漢的混亂局面與郭威的上台(第2/5頁)

郭威是刑州堯山人(今河北隆堯),流氓無產者出身,原本姓常,其父早死,其母改嫁郭氏,故而就姓了郭。十八歲,郭威投潞州“土皇帝”李繼韜處吃糧當兵,不久,後唐莊宗滅後梁,殺掉李繼韜,郭威就成為“唐軍”一份子。後晉代後唐,郭威順理成章成為“晉將”。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滅後晉,郭威當然又成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手下重將,“授權樞密副使、檢校司徒。”

但這位“漢高祖”劉知遠命短,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臨終前他以蘇逢吉、史弘肇、楊邠、郭威四個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兒子劉承祐登基,是為後漢隱帝。

後漢隱帝初即位,乾佑元年(公元949年),即爆發了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與漢中李守貞三人的聯合叛亂。

李守貞本是後晉高祖石敬瑭手下,立功不少。後晉少帝時,李守貞與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引狼入室,幹了不少壞事。後漢高祖稱帝後,李守貞因懼入朝稱臣,得授太保高官,移鎮河中(原鎮汶陽)。後漢高祖死後,杜重威被誅,李守貞“愈不自安,乃潛畜異計”。王景崇因與大臣侯益不合,被詔令移鎮,因而與李守貞潛聯,陰謀造反。趙思綰原為軍閥趙在禮部下,後來依附引契丹人入寇的大漢奸趙延壽之子趙贊。後漢建立後,下詔王景崇西赴鳳翔,這位王節度使便路過京兆,順便帶上這位狡悍的趙思綰一同前往。行至長安,趙思綰與數位部下空手奪白刃,殺守門軍校軍卒,占領整座城池,趙兵反叛,並送“禦衣”給李守貞,表示要擁之為帝。為此,後漢遣郭威攻河中,趙暉攻鳳翔,郭從義攻長安趙思綰。

李守貞反心所以堅決,一是因為趙思綰等人“擁戴”,二是因為士給他兒媳符氏算命,說此人“大富貴,當母儀天下。”老李樂了,自己兒媳都要當皇後,兒子肯定是皇帝,再推,自己肯定是老皇帝。誰知,郭威大軍一到,摧枯拉朽,老李又貪吝不得軍心,很快敗散,只得與老妻自焚而死。郭威把他幾個兒子與兩個女兒押送京城,皆淩遲處死。郭威見老李兒媳符氏貌美,儀態端莊,便施恩不殺,嫁與自己外甥柴榮(當時叫郭榮,早先郭威無子時養以為子)。後來柴榮繼位為帝,符氏果然成為皇後。可見,術士沒騙老李,只不過皇帝命不應在他李家。

王景崇不必講,也在鳳翔大敗,被趙暉的後漢兵殺得幾乎一個不剩。最後不得不舉家自焚而死。至於趙思綰,依恃長安城堅墻厚,負隅頑抗。“王師(後漢軍)傷者甚重,乃以長塹圍之。經年糧盡,(叛軍)遂殺人充食。”趙思綰殘暴異常,好生吃活人膽,常常“對眾取人膽以酒吞之”,並大言:“吞此至一千,即膽氣無敵矣!”據《太平廣記》載,老趙自倡亂到被殺,“凡食人肝六十六,無不面剖而膾之”,可知,他不僅愛吃膽,也還吃人肝。最後,實在撐不下去,這位吃人將軍只得投降,被後漢大將郭從義誘誅,並殺盡他全家。長安之圍,居民被叛軍殺掉做軍糧以及餓死的,有十多萬人。

“三叛既平,帝(後漢隱帝)浸驕縱,與左右狎昵。”劉承佑小夥兒年方十九,正是貪玩的年紀,特別是茶酒使郭允明和飛龍使後匡贊兩個近臣特別得寵,君臣三人老友鬼鬼,整日混在一起狎笑歡飲。“太後(李氏)屢戒之,帝不以為意。”

雖如此,後漢隱帝朝廷內能臣幹吏卻也不缺。樞密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樞密使、同平章事(宰相)楊邠主朝內政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典掌宿衛,三司使王章理財賦,集賢殿大學士蘇逢吉管典選,運作得還算不錯,“國家粗安”。但是,這些重臣之中,只有郭威比較老成,楊邠忠清無私,其余數人,皆不是德才兼備的材料。

史弘肇軍人出身,統兵極嚴,用刑也極濫,“專行刑殺,不問罪之輕重,但雲有犯,便處極刑,”並設有斷舌、抉目、斫筋、決口、折足之酷刑,動輒族誅犯臣之家,就連白天太白星出現,京城有人仰觀,也被他下令“立斷其腰領”。老史還特別討厭儒士,常講“文人難耐,輕我輩,謂我輩為卒,可恨可恨。”其屬下刻薄聚斂,無所不至,“一境之內,嫉之如仇”;大學士蘇逢吉也不是好東西,貪財納貨,陰險狡詐。後漢高祖稱帝後,把後晉宰相李崧在開封的大宅子賜與蘇逢吉。當時,李崧與馮道皆被契丹人所軟禁。後來李崧得還汴京,本想巴結蘇大學士,把自己被占的幾處房產地契皆贈送給他。不料,蘇逢吉以為是李崧想索回舊產,殺心頓起,便讓人誣告李崧謀反,族誅了老宰相全家近百人。蘇大學士“深文好殺”,劉知原在太原時,老蘇負責監獄事務。一次,劉知遠命令蘇逢吉“靜獄”,意思是讓他把所有囚犯開釋,“以祈福祐”。老蘇倒好,“盡殺禁囚以報”,聲稱“獄靜”。“及執朝政,尤愛刑戮”;三司使王章也不是好貨,聚斂刻急,惟以盤剝百姓為已任,有犯鹽酒之禁的,“錙銖涓滴,罪皆死”。此外,李太後的兄弟們也幹預朝政,營求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