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之亂(第4/14頁)

王鐸“力排眾議”,終於說服僖宗,以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禦史,並派中使帶告身(委任狀)前去舉行授禮。

跪聽大公公宣敕,王仙芝“甚喜”。本來是個該誅九族的強盜,現在變成“中央幹部”,真是轉禍為福。他高興,有人怒了。

黃巢等人一直跪在廳中,等著對自己的赦免令和封賞。但是,公公小公鴨嗓吊半天,只宣讀了王仙芝一個人的任命,其他人只字未提。

黃巢又恨又惱,急火攻心,挺身向前,大喝道:“你王仙芝一個人投降,自己得官,其余五千人怎麽辦?既然如此,你自己入朝,把兵交給我指揮。”急怒之下,黃巢對著王仙芝腦袋連揮老拳,打得這位王大賊頭破血流。賊兵賊將趁勢鬧氣,皆於階下鼓噪喧嘩。

見眾怒難犯,王仙芝急中生智,也翻臉。他下令賊兵大掠城內,“半驅半殺,焚其廬舍”,混亂之中,裴偓和敕使借機逃出,王鐸的堂弟王鐐仍被拘押。由此,賊軍分為二股,王仙芝、尚君長進掠陳州、蔡州;黃巢北掠齊州、魯州,並攻入鄆州(今山東東平)殺唐朝節度使薛崇。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年底,在唐廷招討副使楊復光說諭下,王仙芝、尚君長等人又向官軍投降。這王仙芝也是死催,他一面向楊復光投降,一面又向唐將宋威寫信求封節度使。宋威嫉妒楊復光的招降之功,忽然發兵擒取本來已經投降的尚君長等人,在狗背嶺斬殺了這幾個已經“棄暗投明”的賊頭,然後上表說是戰鬥中生擒後才殺掉他們。王仙芝聽說自己派去投誠的大將被殺,怒極之下,返攻洪州(今江西南昌),被宋威侯個正著,在黃梅(今湖北黃梅)大敗王仙芝。王仙芝運氣差,陣中被殺,腦袋也被送入長安報功。

宋威殺降之舉,更“堅定”了黃巢等人造反到底的決心。尚君長之弟尚讓率殘眾與蘇巢會合於毫州(今安徽亳縣),推立黃巢為“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哀軍必勝,黃巢連克沂州、濮州。不久之後,黃巢連連戰敗,朝廷授其為右衛將軍,但他再也不上當,四處轉鬥,陷朗州、滑州(今河南滑縣),大掠宋州、汴州等地。手下握有河東、山東聚集的十多萬人,黃巢信心倍增,又轉入淮南,打遊擊戰,進攻虔州、吉州、饒州、信州(皆在今天江西境內)。由於淮南是唐朝的“錢庫”和“糧倉”,漕運一失,想打仗都無糧餉可發。惶急之余,唐廷下詔調任高駢為鎮海(治潤州,今鎮江)節度使,讓這位先前卓有戰績的大將來阻截黃巢亂軍。

黃巢攻宣州不克,就引兵攻浙東,並開山路七百裏,“攻剽福建諸州”。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年底,黃巢攻占福州。高駢派大將張璘、梁纘等人,分道出擊黃巢,“屢破之”,並招降了秦彥、畢師鐸等賊將。黃巢善於遊擊戰,打不過就跑,扭頭奔向廣南,進圍廣州。

黃巢竄至此地,很想割據一方,便上表求為天平節度使或廣州節度使。

唐朝君臣廷議,左仆射於琮書呆子,認為:“廣州市舶寶貨所聚,豈可令賊得之!”

禮部尚書鄭畋認為可以先答應授黃巢廣州節度使以為緩兵之計,他說:“黃巢之亂,本因饑荒而起,依附之人惟求一飽而已。國家久不用兵,士皆忘戰,不如暫作包容,予其一官。賊軍本以饑年而起,一俟豐年,其將士誰不懷念故土而思歸?其眾一離,黃巢即為案上之肉,此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現在只是恃武力戰,後果還真難以逆料。”

宰相盧攜內心之中希望高駢能獨得平賊大功自己有面子,力持不可:“黃巢蕞爾小賊,平滅甚易,奈何現在授其官以示怯,使諸軍離心離德!”議來議去,唐廷決定授巢“率府率”這麽一個虛官。

黃巢在廣州城外邊休整,順便等朝廷“恩信”。等了半天,見是“率府率”這種莫明其妙的委任狀,賊頭狂怒,馬上揮師進攻廣州城,“即日陷之”,執殺節度使李迢。在廣州,黃巢大開殺戒,僅在廣州經商的阿拉伯和猶太商人就殺掉十多萬。

眼開黃巢勢大,唐廷又改高駢為淮南節度使,充鹽鐵轉運使,讓他手中有兵權、財權、行政權,想依靠他來滅掉黃巢。為了加強力量,唐廷又以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劉巨容為節度使,以涇原節度使周寶為鎮海節度使,協助高駢平寇。

黃巢所率軍士大多是“北人”,在嶺南水土不服,軍中又流傳疫病,數日之間就病死近一半人馬。“其徒勸之北還以圖大事,(黃)巢從之”。於是,賊軍在桂州編制巨大的木筏,乘流而下,直抵潭州(今湖南長沙),一日即攻陷,盡殺唐朝守兵,“流屍蔽江而下。同時,尚讓也率軍乘勝直逼江陵,號稱五十萬,塵土遮天,旌旗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