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多成叛――李懷光的最終反叛

朱泚自奉天敗歸長安後,憑城固守。李晟率軍追躡其後,屯軍東渭橋。為了嚴肅軍紀,他斬殺縱軍暴搶的大將劉德信,並領其軍,頗有威信。李懷光奏請朝廷驅逐貶降盧杞等人後,“內不自安,遂有異志”。同時,他害怕李晟領軍獨當一面會猝然攻下長安獨成大功,就又上書唐德宗要求與李晟合軍。唐德宗矯枉過正,李懷光的一切請求皆照準。兩軍合軍,李懷光官大,肯定李晟要受他統轄。

李懷光、李晟兩軍在鹹陽西一處名叫陳濤斜的地方駐軍,正建築營壘,朱泚大軍忽然出城來逼。李晟見此情勢,連忙勸說李懷光:“如果賊兵一直固守宮城禦苑,肯定很難攻取,說不定曠日持久,難判勝負。現在他們離開巢穴,竟敢前來求戰,真是上天賜明公立大功的機會,不可失也!”李懷光心懷鬼胎,推辭說:“我軍立足未穩,人馬未食,哪能即刻出戰!”不得已,李晟只能率本部兵與李懷光部一起退入營壘,由攻勢變為守勢。朱泚軍本來就是冒然出軍,見狀也忙退回城內拒守。

李懷光在鹹陽屯駐一個多月,逗留不進。其間,其部下常常四出搶掠百姓牛馬,相鄰的李晟部伍秋毫無犯。李懷光兵士想拉李晟兵士下水,總把搶得的東西分給李晟兵士,“晟軍終不敢受”。'

唐德宗也很著急,不停派中使催促李懷光一鼓作氣拿下長安,就連李懷光帳下諸將也多次勸說他馬上進攻,均遭拒絕,借口是“士卒疲弊”,要休養部伍。同時,李懷光“密與朱泚通謀”,想聯手搞事。李晟漸漸察覺李懷光有異,屢屢密奏德宗要求移軍東渭橋,以免事起蒼猝,為李懷光所並。德宗此時倒小心謹慎,害怕逆拂李懷光之意,把李晟的奏表壓下,不予理會。

為了挑撥唐軍內部關系,激怒朔方軍壯士,李懷光又上奏:“同是官軍,朝廷賞賜不均,李晟等神策軍賞賜多,其余諸軍賞賜少,難以進戰。”唐德宗覽表很焦急:如果都按照給神策軍的賞賜計用,朝廷根本無法募集到如許多的錢物。但如果直接拒絕李懷光,又怕諸軍怨望,又釀成新的軍變。無奈之余,只好派陸贄親至李懷光營宣慰。

大帳之中,面對皇上派來的欽差和滿帳的大將,李懷光對李晟講:“將士打仗出力是同樣的,為什麽賞賜有厚薄,如此怎麽會同心協力去作戰呢!”李懷光用意很明顯,他想讓李晟自己說出裁減神策軍賞賜,如此,神策軍兵士肯定因賜物減損而生怨,到時李懷光再乘機做好人。陸贄此時心中明白李懷光用意,很怕李晟中其圈套,又不好明說,只能“數顧晟”。

李晟揖禮,恭敬地對李懷光說:“公為元師,得專號令。我只將一軍,受您指揮。至於增減衣食,還是您說了算!”如此氣和辭正,反倒使李懷光騎虎難下,默然半晌,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陸贄從鹹陽還見德宗,馬上進奏:“朱泚勢窮援絕,引日偷生。李懷光統仗順之師,乘制勝之氣,不追窮寇,師老不用,又阻諸將進取,確有反意。現在,乘其有輕視李晟之機,可下詔給他讓李晟移軍,以備非常。”德宗勉強同意。

李晟見詔,趕忙結陣東行,歸屯東渭橋。陸贄又上奏德宗,要求下詔讓仍與李懷光聯營的鹿阝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楊惠元象李晟那樣分營而軍。德宗拒絕,說:“愛卿所料極善。但李晟移軍,李懷光已經悵望不歡,如果再下詔讓李、楊二人移軍,恐怕正好給他生事的借口,不如等待觀望一下再說。”

李晟早已偵知李懷光叛心已彰,急忙密奏德宗應派人堅守通往蜀地的要道,萬一有變,君臣還有退路。

德宗該果決時不果決,不該果決時還挺有傻大膽,忽然想要親統禁兵到鹹陽慰撫催促諸將進攻長安。李懷光的謀士說:“這是漢光祖遊雲夢之策啊(劉邦遊雲夢,韓信拜謁,順勢奪其兵權)!”李懷光一聽,“大懼,反謀益甚”。

為了體現朝廷對李懷光的信任,德宗遣使加封李懷光太尉,賜鐵券。殊不料,此舉適得其反。李懷光把鐵券投於地上,憤憤大言:“天子懷疑我嗎?人臣造反,賜鐵券以安其心!我李懷光不反,現在賜鐵券給我,是逼我造反啊!”(“鐵券”一詞,最早見《漢書》,高祖劉邦“與功臣部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後來韓信三王,雖有鐵券,均被誅身死。五代時,國主為市恩,猶愛賜臣下鐵券,受賜者罕有善終者。朱元璋賜李善長等數位功臣鐵券,竟無一人逃得族誅。)事已至此,李懷光其實已經豁出去了。

看見李懷光對天子使節如此不敬,朔方左兵馬使張名振在軍門大呼道:“太尉養賊不擊,待天使不敬,是真要造反嗎?您功高泰山,一旦棄之,自取族滅,富貴他人,有什麽好處!我今日要以死爭之!”李懷光見時機未熟,就假意說:“我不想造反,只是想養精蓄銳。”德宗使臣一走,他就急忙派兵增修鹹陽城,引兵盤踞,又派人殺掉張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