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戚豪族 英冠人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初出自北魏獻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於在部落之中獲功最多,世襲大人之號,曾更姓跋氏,為宗室之長,最後在孝文帝時改姓長孫氏。其父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由於家世貴重,世為華麗家族,長孫無忌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覽經史,精曉文義,自少年時代起就和太宗李世民關系極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後),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份又多了一層親情。

李淵義軍渡黃河後,長孫無忌即前去謁見,多次參與李世民的軍事行動,出謀獻計,殫精竭慮,因功被封為上黨縣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長孫無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勢下,暗中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可稱是“玄武門之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世民即位後,馬上封這位大舅子為吏部尚書,又因其贊畫功勞第一,進封齊國公。此時的長孫無忌是人生最為得意之時,佐命元勛又兼貴戚,恩禮尤重,常常出入皇帝臥內議事,如家人兄弟一般。李世民殺其一兄一弟十個侄兒,而且世民與建成和元吉皆一母所生,母為竇皇後。看來親兄弟不免互煎,倒是大舅子成為貼心人。

任高官積年,有人密奏太宗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不利於國。李世民親自拿這封密疏給長孫無忌觀瞧,表示自己對他實無疑慮。太宗又召集百官,宣布說:“無忌有大功於我李家,朕諸子皆弱,現在委托給無忌,朕內中非常放心。疏間親,新間舊,是不順之舉,朕所不取也。”大庭廣眾之下,皇帝表露了對長孫無忌的信任。

同年,李世民進行祭祀禮,下命功臣裴寂與長孫無忌兩人和他一起同立於皇帝專用的巨大禦車上,寵遇莫比。

貞觀七年,朝廷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他固辭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會有私親得官的物議。太宗馬上表示:“朕受官必擇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但他德行輕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實官。魏征從前是太子建成死黨,朕照舊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賜長孫無忌金銀財帛也就足夠,確實是因為他聰明鑒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言畢,賜《威鳳賦》予長孫無忌,表彰他的賢德謙讓。

貞觀十一年,太宗又下令長孫無忌等功臣世襲大州刺史;貞觀十三年,太宗又親自到長孫無忌家裏,賞賜長孫親族;貞觀十六年,冊拜長孫無忌為司徒;貞觀十七年,太宗又命在淩煙閣圖長孫無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畫像,並下詔褒崇。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兩人暗中結黨爭鬥,相繼被廢禁錮。大英雄李世民雖貴為四海天子,仍為家事搞得懊惱無比,朝會散後,他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以及李世勣三人議事,呆坐片刻,五內俱焦的太宗皇帝嘆道:“我三個兒子一個弟弟(三子指齊王李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陰謀結黨奪位。一弟指漢王李元昌,參與太子謀反。)個個幹出這樣的事情,活著真難受啊。”言畢,從坐椅上自投於地,拔出佩刀想自殺。

長孫無忌等驚懼至極,爭上前去扶擁抱持,並奪過佩刀遞給太宗的兒子晉王李治。解勸半晌,三大臣問太宗想要立誰為儲君。“我想立晉王。”太宗答道。

晉王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個兒子,依照次序還真輪不到他。長孫無忌心中大喜,因為李治是他親外甥,馬上就表態:“敬聽陛下詔命!如有異議者,請允許為臣我為陛下斬之!”

太宗對李治說:“你舅舅已經同意你當太子了,應該拜謝啊。”晉王李治連忙跪倒在地,連連拜謝元舅的提舉。李世民還有些不放心,就問:“既然幾位和朕意見相同,不知外間物論何如?”長孫無忌跪地應對說:“晉王仁孝,天下歸心。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問百官,肯定眾口一辭推舉,否則,為臣我負陛下萬死!”(此話實出讓親外甥繼位的私心。李治日後寵幸太宗用過的才人武氏,連唐家江山差點丟掉,不孝;殺掉長孫無忌等大臣,不仁;)由此,太宗建儲之議遂定。日後,太宗也還想另立他所喜愛的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力爭,鑒於他是當朝貴臣,又忠貞正真,太宗也不得不從,並親口表示:“(長孫無忌)雖統兵攻戰非其所長,但他善避嫌疑,應對敏捷,自古無比。”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彌留之際,他單獨召見長孫無忌和中書令褚遂良兩人受遺詔輔政,並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輔政後,不要讓讒毀之徒陷害無忌,否則,你就不是我李家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