猙獰畢現的大丞相楊堅“輔政”的過程(第3/4頁)

於楊堅而言,捱過最艱難的時刻,好消息接接二連三。數月之間,尉遲迥、尉遲勤、王謙等人相繼敗死,送首闕下;司馬消難見勢不妙,蒼惶逃奔陳國。

得意之時,楊堅已無外憂,開始大殺周朝宗室。楊堅共計殺周朝文帝子孫二十五家,節閔帝子孫及明帝子孫6家,武帝子孫12家,荒唐皇帝宇文赟的兒子宇文衍禪位後即被殺,時年9歲。宇文赟另外兩個幼子還在懷抱之中,為斬草除根,也被楊堅誅殺。加之其余宇文宗室疏屬,幾乎為楊堅誅殺無遺,成千上萬的鳳子龍孫均於一年多內慘遭屠戮。如此種種,加上周靜帝的慘死,應了北周初期的諺謠:“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竊人之國,而戕其子孫至無遺類,此其殘忍慘毒,豈復稍有人心!”然則,天道昭昭,隋文帝自誇為“真兄弟”的五個兒子(即5個兒子是同父同母,都是楊堅與皇後獨孤氏所生),長子楊勇,被廢後賜死。次子煬帝,被臣下勒死。次秦王俊,早死。次越王秀,廢錮,死江都之難。次漢王楊諒,謀反被誅。而楊勇十子,均被煬帝貶於嶺南杖死。楊俊、楊諒、楊秀之子,都死於江都之難。煬帝三個兒子,一個早死,另外兩個也都在江都被誅殺,楊氏子孫基本“無遺種”。最巧的是,滅了隋朝弑了煬帝的人又恰恰姓宇文(宇文化及與周朝皇族同姓,但並不同宗),冥冥之中,令人慨嘆,佛道報應之說似為真切之語。

公元581年春,眼見內平外定,楊堅便以周靜帝名義進封自己為隋王,“受相國、百揆、九錫,建台置官。”沒幾天,就上演“禪讓”大戲,自立為帝,改元開皇,以楊勇為皇太子,並假模假式地封八歲的周靜帝為介公。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自從知道其父有代周自立企圖後,“意頗不平,形於顏色”。楊堅稱帝後,楊皇後“憤惋逾甚”。(愧疚之余,楊堅封女兒為樂平公主,並想逼改嫁,楊麗華誓死不從。後來,楊皇後於煬帝年代在隨帝巡遊途中生病,病死張掖,時年四十九。)見大事已定,楊堅這位狠心的姥爺又讓人把繼位的九歲孩童周靜帝掐死,然後假意“舉哀於朝堂”。周靜帝生母朱皇後本來比周宣帝大十多歲,是宣帝當太子時的掌衣侍女,母以子貴,其本人並無寵於周宣帝。楊堅篡國後,朱皇後出家為尼,幾年後抑郁而死,時年四十。

開皇六年,沉猜陰狠的隋文帝又把三個老朋友劉昉、梁士彥、宇文忻一勺燴掉,殺掉三人及其兒子輩。

劉昉自楊堅掌權以後,就以功臣自居,縱酒逸遊,貪汙納賄,最要命的是關鍵時刻他不為楊堅排憂解難,拒絕出外監軍討伐尉遲迥等人,使得楊堅暗中“深銜之”,以高穎代其司馬一職。受禪後,楊堅雖封劉昉為舒國公,只讓他閑居,並不真給這位老朋友實職。劉昉以 “佐命功臣”自居,被隋文帝疏遠後,怏怏不快,便與同為隋朝功臣的梁士彥、宇文忻二人深相結納,準備伺機起事。

梁士彥在北周時代就是赫赫有名的上將。周武帝平北齊,梁士彥居功甚偉,此後,他又擊擒陳朝名將吳明徹,略定淮南之地。他在北周已經是上柱國的大官。尉遲迥反楊堅,梁士彥又親為前鋒,並攻入鄴城北門,立下首功。平滅尉遲迥後,梁士彥代之為相州刺史。楊堅對文武通才的梁士彥甚為疑忌,不久就把他征還京師,削去兵權。

閑居無事之余,梁士彥以元功重臣之身,難免怨望。劉昉本來是與梁士彥妻子通奸,老梁戴了綠帽也不知,二人“情好彌協”,暗中相謀起事,而且,幾個人答應事成推梁士彥為帝。

至於宇文忻,也是北周名將,“年十二,能左右馳射,驍捷若飛”。十八歲時,宇文忻即因跟從北周的齊王宇文憲討突厥有功,拜儀同,獲賜縣公。周武帝平北齊,宇文忻也屢立大功,進位大將軍,後又因大敗陳朝大軍而進位柱國。楊堅初執政,尉遲迥在鄴城與楊堅派去的軍隊拒戰,背城結陣,楊堅所遣“官軍”大為不利,將有潰敗之態。當時,鄴城百姓在周圍觀戰看熱鬧的有數萬人,宇文忻見事急,便表示要“以權道破之”,於是他率兵殺入圍觀的百姓群中,見人就砍,眾百姓“大囂而走,轉相騰藉,聲如雷霆”。宇文忻趁亂高呼“賊軍敗了”,使得正想逃跑的“官軍”復振,奮力急擊,最終大敗尉遲迥。事後,宇文忻進封上柱國,封英國公。隋代周後,楊堅陰忌宇文忻威名,尋個小錯就削去他的職權,譴歸於家。落寞之余,宇文忻便與老友梁士彥、劉昉密謀,準備幹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