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九章 薊州 刀與筆 名正言順(第5/5頁)

目前盧九德率領的南直隸兵馬困守在壽州和周圍的幾座城池之中,西面是陳六和高科率領的淮揚軍,東面是馬罡率領的青州軍,而革左五營的陣線和他們彼此交錯,現在南直隸官兵被流民大軍和膠州營軍隊層層包圍,真是插翅難飛。

“這李鎮東不會繼續去往壽州一帶了,若是本督判斷無錯,他必然是領兵屯駐在淮安府山陽一帶,等到壽州局勢發動,中官盧九德所率領兵馬被殲滅,他必率領大軍沿河南下,直取南京,掌控著天下膏腴之地。”

對於李孟下一步的動向,漕運總督馬士英有頗為準確的判斷,盡管李孟對朝廷宣稱的是去壽州一帶救援,天下人也是這般看,不過目前這樣的局勢,李孟率領的大軍這樣做才會取得最大的利益。

明晰局勢,清楚厲害的人,顯然會替李孟做出這樣的判斷,馬士英就是這種聰明人,對於李孟這種動向,他還有判斷:

“山東總兵李孟雖有野心,可還是要等待壽州大事已定之後方才行動,這是說明此人仍然要虛名大義,眼下南直隸的兵馬,壽州一帶陷入危局不可用,鎮江軍新募不可用,南京城和本督這裏合兵仍不足兩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士林之議,天下人之口了。”

馬士英是明末難得的實在人,有本事不空談,當然不會相信李孟這樣的梟雄會害怕什麽士林非議,良心譴責。

之所以這樣的說話,不過是因為李孟南下之事,每個步驟都要有名分合法理,而不貿然行動,顯然是要順而奪取,在輿論上也要占得主動。

針對李孟的這個做法,或許可以通過一些做法來遲滯他的行動,畢竟而今大明仍然是天下人眼中的正統所在,在大明體制內的文臣武將,除卻李孟這個橫空出世的不合常理者,其他人還是要維護這個體系。

馬士英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夠遲滯李孟的進程,那地方上其他的實力或許可以重新的布置反應,群起合力阻止。

換句話說,馬士英所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時間,期望這個形勢能夠發生變化,很無奈的行為,所做的一切都是指望所謂的天意而已。

自行動開始,李孟率領的大軍就可說是順風順水,一幅眾望所歸的場面,地方上、官府中,都是紛紛來投靠支持。

但山東兵馬到宿遷之後,地方上終於是傳來了雜音,本來在李孟出兵南省之後,江南士林是集體失聲,民間的聲音只有山東文壇的鼓噪,說是李孟此舉乃是忠義第一,天下無雙的舉動。

而素來指摘朝政,評點天下人物的東林和江南各黨則是噤若寒蟬,不敢說一句話,不敢寫一個字。

這些文人在太平時節,所謂不殺士大夫的時候,人人肆意妄言,不以公義當先,唯一私利為主,互相攻訐,黨爭不休,凡是自己一黨的不管如何奸佞昏庸,也是一等一的清廉名士,不是自己一黨,不管多麽勤勉有能,也是一等一的禍國奸臣。

張溥組織復社,號稱是東林領袖,天下名望,可以憑借輿論之力把周延儒擡進內閣,變成首輔,這樣的人物,在世的時候,江南士子無不以能登門拜見為榮,甚至見面之後自稱為過龍門。

可張溥橫死之後,人人都知道這突然暴死和內閣首輔脫不了幹系,可素來以不畏權貴,敢於抨擊朝政的東林名士們,都是紛紛噤若寒蟬,無人敢發一言,甚至連葬禮都是比較疏遠不屬於東林的馬士英主持。

原因無他,周延儒為首輔,仕途前程還得這位大佬說話,誰也不想去惹這個麻煩……

仕途前程尚且能讓這些文人如此,李孟大軍南下,這可是不講理的武夫,手中拿著刀劍,要是真秉承什麽忠義良心的講話,到時候要是局勢有變化,這幫武夫可是直接要動手殺人的。

所以山東大軍南下,天下士人失聲,這也讓某些對所謂士林風骨有期待的人們好好的上了一課。

只是這局面卻有些怪,大軍南行,天下皆知的時候沒有人言語,反倒是進了南直隸,越來越近,居然開始有反對的聲音,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這個奇怪的現象,卻正是巡撫顏繼祖那晚對李孟談到的,既然發生,也有應對的方法,巡撫顏繼祖不再跟著大隊行動,在山東鹽幫和靈山商行人員的陪同下,帶著大筆金銀直接去往南京。

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十六,膠州營設置在兗州府魚台縣的驛站之中,三名信使瘋狂抽打著馬匹來到了門口,馬匹口吐白沫,明顯已經是跑脫了力,一名信使直接從馬上摔了下來,驛站夥計去扶,卻聽到那信使嘶聲的喊道:

“快換馬,十萬火急,十萬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