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六章 似忠 炫武 有客北來(第2/7頁)

至於那些東林黨人,江南士子眼下已經有人琢磨著寫點贊譽的文章,那漕運厘金也是為國為民,在南直隸兩淮駐兵也是勤勞國事,大明有李孟,那跟太祖皇帝有徐達一般,大明的定海神針啊。

馬士英唯一寄希望的就是這天下人之口可以讓李孟行事收斂些,給他們這些人留下經營的時間和空間,可平日裏正義凜然的這些人,到了這個時候,卻都是搖尾討好,謙卑到了極處。

天下末世,固然有許多有氣節的忠烈之人,可這道德敗壞之輩也是必正常年景多了許多,道德淪喪,氣節盡失,這正是末世的征兆。

“派人去南京城,帶我的親筆書信給阮大胡子……”

咆哮到最後,馬士英也只能是無奈的坐在椅子上,頹然的做出了這個微小的行動。

所謂兵貴神速,膠州營也歷來以勢若驚雷為傲,每每出戰,都是在敵軍根本意料不到的時候就殺到了戰場。不過這次李孟大軍南下的速度,卻是盡可能的緩慢,每過一州縣,凡是適合大軍停駐的,必然是停下駐紮。

反正在濟南和濟寧州之間膠州營的屯田田莊,各個大戶豪紳的產業密布其中,而且在大軍南下之前,轉運倉庫和兵站早就是設置完成,停駐倒也是正常。

大軍緩緩而行,原本十天就可以走完的路程,目前看這個過程,目前最起碼需要十五天,這路上的目的就是耀武揚威。

沿途的官宦豪紳,在大軍到達的時候紛紛前來求見,極盡奴顏婢膝之事,比如這次出征之前,濟南知府某求見,進入堂中,見李孟面先跪下磕頭,以見親王禮儀問安行禮,到了泰安州之後,青州知府緊趕慢趕也是來到這裏,禮節也是隆重之極,雖沒有黃土墊道,可這百官跪接,傘蓋大張,鼓樂齊鳴的排場,也是煊赫之極,最小也是大學士督師的排場,最大直追親王。以前文官見武將,就算是個小同知,都是鼻孔朝天,哪兒來這麽大的排場,這種種種種,倒是讓李孟對所謂的文人風骨有了新的認識。

當日間看不清楚形勢,不願意下注投機的人們,現下看起來形勢已經分明,再不行動,恐怕就要成遺老遺少了。

李孟不擔心在南直隸那邊會有什麽不對,現在“民心所向”,地方上簞食壺漿,得到了兩淮地方上豪族支持的青州軍和淮楊軍足夠輕松夷平南直隸所有的兵馬,不管是官軍還是流民大軍,何況革左五營的部隊目前還受到膠州營的遙控。

這樣的巡遊,代表著低調的膠州營開始向世人炫耀他們強大的武力,讓看見這支軍隊的人都知道自己加入這一方是沒有錯誤的,讓他們對山東和膠州營這個團體有絕對的信心。

沿路的山東士民,不光是沿途本地的人,相鄰各府縣的人也是紛紛趕來,夠資格的就去拜見膠州營將帥,不夠資格的,就去觀看行軍嘖嘖驚嘆,看見這樣的部隊,所有人都是安心了,所有人的心也就定了。

這次來的人中,頗有幾位敢於直言不顧生死的地方名宿,因為山東這些年太平日子過著習慣了安穩,而且這兩年的年景明顯是變好緩和,眼見著富貴太平的就在眼前,他們就準備過來相勸李孟大帥,說是山東平安計,還是不要妄興刀兵,把山東此時的太平日子毀於一旦,不過看到這般的軍威之後,各個都是打消了念頭。

有這樣的部隊,就應該打下更多的地盤,那時候咱們山東的子弟才能跟著富貴賢達,攔著幹什麽呢?

不過也有兗黨和萊黨的骨幹文人覺得事情不太對,通過各種的渠道把消息傳遞到李孟那邊,說是兵者大事也,不可不察,大軍行動,不應該這般輕浮炫耀,有些人還隱隱約約的點出了個不恰當的比喻,當年前秦的苻堅南征的時候不也是如此,最後結果如何,人盡皆知。

一幹人等勸大帥還是等萬事平定的時候,再搞這些排場不遲,他們一定沒有想到,如此行進的主意,正是孫傳庭想出來的。

按照孫傳庭的話講,山東隱忍低調了這麽多年,除卻朝中諸公和一些大敵知道山東的厲害,其余人都是懵懂,就連山東也有頗多地方不知道這李大帥到底是什麽樣的軍將,到底有怎樣的實力。

如果要行大事,外人看著你沒有相應的實力,難免會心思不穩,或者是心中不服,這就導致本該投降的不投降,本該臣服的不臣服,那就還要打許多不應該打的仗,耗費多余的精力。

不若在這次行軍之中,盡可能的炫耀武力,把濟南大營的實力彰顯給山東人看,給南直隸的人看,讓他們知道山東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的團體,讓他們心裏明白,臣服於這個團體才是應該做的,和膠州營對抗會有什麽樣的壞處,在這個團體之中會有什麽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