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八章 濟南 南陽 松山(第5/7頁)

張獻忠、羅汝才在南陽府境內的戰事勝多負少,趁著大雨打下沁陽,又是用攻打襄陽差不多的法子打下了南陽府城。

不過前有官軍大部屯駐,張獻忠和羅汝才為是否去和李自成合兵一處發生了矛盾,若說是李自成有天下之志,那張獻忠的野心很早就已經是暴露了出來,他在當年打下鳳陽的時候,就曾經短暫的登基為帝。

眼下,張獻忠和羅汝才加起來不過十萬余,而李自成的闖軍已經是號稱百萬之眾,這要是投奔過去,誰主誰次,可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李自成在衰頹的時候,幾次和張獻忠相見,張獻忠都要招攬李自成。

這幾次的招攬,李自成即便是只有幾十騎,也依舊要自立山頭,不願意屈居人下,李自成都如此做,張獻忠這等野心極大之人更是如此。

雙方既然有分析,在打下南陽府城之後重新分兵,張獻忠率領的部隊被左良玉率領的軍隊打敗,只得是暫時轉到裕州方向。

張獻忠部的戰鬥力在陜西、河南各處的流民大隊中,盡管名聲僅次於闖王李自成,是響當當的八大王,但實際上戰鬥力卻是比較弱的一支,大部分的勝仗都是和羅汝才合兵一處的時候打出來的。

一旦獨立作戰,立刻就是表現的頗為不堪,但河南流民處處,雖然失敗,但退守一地收攏流民,迅速的又可以恢復過來,實力也沒有太大的損失。

七月的時候,在陜州和靈寶山中休整完畢的闖軍傾巢而出,渡過黃河、洛水,進入南陽府。

保定總督楊文嶽的兩萬兵馬前往堵截,闖王李自成手下四十余萬,但在內鄉和鎮平與保定的兵馬第一仗居然是失利。

足見流賊闖軍雖然勢大,卻還是烏合之眾為主,但“曹操”羅汝才部卻已經是近在咫尺了,很快李自成和羅汝才會合。

七月中旬的時候,保定總督楊文嶽率領的兩萬多兵馬,盡管是打了個勝仗,可還是龜縮在鄧州不敢出城。

闖軍擅長攻城,而羅汝才部則是流民中少見的擅長野戰,野戰對士兵要求最高,野戰等於是面對面的搏命廝殺,士兵的戰鬥力和團隊意識要求都是極高,羅汝才率領的就是這麽一支流民的軍隊,這也是和他的部下成分有關,大部分都是在陜西流散的邊兵,自然剽悍。

兩軍合一之後,愈發勢大不能制。

左良玉、楊文嶽、李仙風、陳永福等督撫大將不敢出戰,只敢堅守城池,但有些奇怪的是,闖軍的行動卻頗有節制,明明機會大好,可是闖軍依舊在河南府、汝州、南陽府三地遊動,逐漸的朝著汝寧府西滲透,卻幅度不大,這就給了河南官軍重新整合的機會,按說以闖營的動向,不應該這麽錯失良機。

廣寧中屯所從來沒有來過這麽多人,它只不過是個千戶所而已,不過遼鎮的軍民還是習慣稱它為松山堡。

現在松山城內城外,差不多足有十一萬人,其中大明兵馬共七萬,清軍差不多四萬余,但幾十年大小的戰鬥打下來,七萬明軍面對四萬清軍,沒有人會認為明軍占有優勢,反倒是覺得戰戰兢兢。

在松山堡的城頭,幾十名武將簇擁著幾名文官內臣打扮的人在那裏觀察不遠處的清軍大營,看這些武將的袍服,官職最低的也是遊擊,總兵打扮的人也有將近十名,為首的人穿著一品文臣的服色,身材高大,神色威猛。

這人盯著對面森然的清軍大營看了半響,輕輕的拍了下城頭的垛墻,轉頭說道:

“諸位,韃虜大軍不過五萬,我軍七萬,若是全師出擊,勝算極大……”

他這話音還未落,那幾名總兵除了兩三人神色如常之外,剩下的幾位包括站在外圍的那些軍將各個相顧失色,一名靠前的總兵,看他的年紀也就是三十歲左右,左右看看,幹咳了一聲,上前稟報道:

“總督大人,韃虜勇悍,不可力敵啊,末將久在遼東,深知這韃子兵馬的厲害,一人足當我大明勁卒數人,而今我兵馬尚不及敵人倍數,大軍輕出,若是有個閃失萬一,豈不是不美,依末將看,尚有六萬大兵仍在後續,等到前後合兵,對那韃子占據優勢,再出戰不遲。”

洪承疇眯著眼睛看說話的那名武將,淡然的說道:

“吳總兵,當日你率幾十親兵在萬名韃虜軍中救出你父親,今日你擁眾數萬,怎麽卻怕成這個樣子?”

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當年他父親吳襄是錦州總兵的時候,在和女真人的戰鬥中陷於敵陣,吳三桂率領幾十名親兵殺進上萬名女真的士卒之中,把他父親吳襄救了出來,那時候吳三桂才十幾歲,因為這個事跡,號稱是“勇冠三軍”,也因為這功勞,不到三十歲就坐上了一方總兵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