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大變局是一種力量,應變也是一種力量

2009年春天,筆者受朋友之邀,準備寫一本關於中國發展戰略的書,最初只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建國60周年大閱兵應景。那年次貸危機已經波及了日本,日本遊紛紛打折促銷,於是剛剛動筆,就去日本玩了一趟,沒想到這次出行讓我改變了寫這本書的初衷。

日本,這個經濟高度發達的亞洲國家,像動漫作品一般清潔、精致,傳統和現代並存,風景讓筆者這樣的宅男感到平和親切。但筆者也從沒忘掉日本曾經有過的殘暴和侵略性——幾十年來的宣傳令筆者和很多同齡人對日本這個國家懷著一種復雜的感情。然而到了日本,路邊所見卻改變了筆者一直以來對日本的糾結。

筆者在日本都市圈之外坐車走了幾百公裏,經過了十幾個大小市町,每個都安安靜靜,街上沒什麽人和車,所有的店鋪都幾乎沒有顧客,店鋪裏中年大叔大嬸看著店面。然而卻有一種行業生意興隆,那就是石雕業。每個鎮子都有幾個石匠鋪,院子裏擺滿了石料,幾個大叔彎著腰在揮汗如雨地幹活,但不是在雕東西,而是在刻字——墓碑。每個町甚至每個村的石匠鋪都不止一家,一般兩三家比鄰而居,掛著差不多的旗幡,一看就知道是一個父親的幾個兒子或者一個師傅的幾個徒弟各自開業。在都市之外,日本基本上沒什麽事情需要排隊,沒有排隊購物,沒有排隊交錢,沒有排隊坐車,沒有排隊買房入學,沒有排隊掛號取藥,唯有下葬進墳這件事需要排隊。

拜動漫文化所賜,筆者對日本的基本數據和近現代史有一些概念。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左右,女性多一點,男性少一點,也就是說,現在排隊進墳的這代人是1930年前後出生的,他們的人口相對較少,因為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血汗工廠裏的包身工,或者是帝國軍隊裏的炮灰,或者先當血汗工人再當血汗炮灰,為日本帝國財閥和軍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也耗盡了太多年輕的生命。人口比例最高的戰後嬰兒潮一代現在還在給別人刻石碑,日本真正的排隊進墳的高潮還要到二三十年之後才能到來。

一個正在排隊進墳的國家不值得畏懼,即便排隊進墳高潮還沒到來。讓筆者替日本感到窩心的是,這個迅速老齡化的國家竟然同時還擁有1000萬20歲以上的專職宅男。和中國宅男不同,日本宅男普遍沒有固定工作,沒有固定收入,沒有自己的住宅,沒有自己的家庭,最固定的生活伴侶通常是矽橡膠充氣娃娃,吃飯靠國家福利和五六十歲的老爸。筆者這一路上隨處可見很多日本人家的院子裏都有一個有點像小木屋或者集裝箱的地震棚,這種就是很多宅男或者宅女的宅。

造就宅男的原因是日本的畸形經濟。20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價格暴漲,史稱“泡沫經濟”,實際上並不是泡沫經濟導致了日本地價高企,恰恰相反,是地價飛漲促生了泡沫經濟。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地價就已經漲了很多。從1960年到1973年,日本經濟每年增長10%左右,同時日本非農業用地價格上漲了13~14倍,20世紀七八十年代漲勢更猛。就算在房產泡沫已經徹底消滅的今天(土地價格回到1980年),名古屋這種二類城市的房屋均價也有60萬日元,合每平方米3萬人民幣,到了東京,普通住宅10萬人民幣一平方米是尋常事。為了降低單套價格,常有30甚至2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出售。

地價上漲的速度幾倍甚至幾十倍於經濟增長,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炒地皮比造任何東西都賺錢。日本企業雖然有第一流的產品,第一流的質量,第一流的效率,國內又有上千萬沒工作的宅男宅女,卻難以征地擴建廠區,擴大產能。雖然日本人可以靠著精細和堅韌發展出一套“精益制造”生產技術,通過“零庫存”節省出倉庫,借助高度集成化的機械設備節省出工位,不過工廠就那麽大,老爸們不退休,宅男們也進不去多少。

等到日本的50後、60後嬰兒潮一代退休的時候,我們的這些日本宅男同齡人已經快40歲了,雖然他們今天可以用動漫、遊戲、萌產品填滿自己的生活,不過40歲的寶寶又如何能壯士斷腕,下到生產線上從頭開始學技術、學手藝,又拿什麽和我們這些到時候已經默默奮鬥,積累了十幾、二十幾年經驗的人競爭?

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去日本之前,筆者還以為日本是中國的學習榜樣。當懷著一半宅男、一半憤青、一半憧憬、一半嫉恨的心態去看過一趟被神化的“發達國家”之後,我卻發現我們已經生活在了一個偉大的國家。靠著這個國家提供的一切,我們已經在開始掌握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