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江山萬裏歸義軍的悲壯歷史(第3/6頁)

張議潮坐鎮沙州,手控十州肥瘐地,兵甲強盛,為西方之雄。吐蕃、回鶻都不敢沒事招惹這位爺,不要自找黴頭。張議潮成為河西無可爭議的頭號大英雄,威望極高,史載歸義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裏,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有首詩贊美張議潮:“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面對張議潮急驟升溫的威望,唐懿宗有些不安心了,此時中原形勢越來越混亂,軍閥殺伐不休。雖然張議潮把河西千裏之地復歸唐朝,但唐朝不過是個掛名的,真正的實權還在張議潮手中。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歸義軍肯定會變成一個實際上的割據政權,就如同關東藩鎮一樣,這些藩鎮也都打著唐朝的旗號。

唐鹹通八年(公元 867年),唐懿宗下詔征張議潮入朝,表面上是封以高官,實際上是想就近控制張議潮,免得他在河西坐大。張議潮並非不知道朝廷的深意,只是這一年他已經近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沒幾年好活的,去就去吧。張議潮留下侄子張淮深守歸義軍“河西軍務,封章陳款,總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然後束身入長安,唐懿宗免不了一番客氣,封張議潮為右神武統軍、司徒,厚賜田產,讓他安心養老。

這是張議潮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長安,他心中明白,既然來了,就別想回河西了。唐鹹通十三年(公元 872年)八月,一代豪傑張議潮病死長安城,壽 74歲。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張氏政權做為漢人,為保留漢文明的薪火,周旋於各大國之間,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小心操持這份不薄的家業。唐史臣房玄齡等稱贊前涼:“崎嶇僻陋,無忘本朝,故能西控諸戎,東攘巨猾,綰累葉之珪組,賦絕域之琛賨,振曜遐荒,良由杖順之效矣。”這樣的稱譽,張議潮同樣受之無愧。

張淮深是張家第二代中能力比較突出的一個,剛嗣位時,面對周邊復雜的民族政治形勢,張淮深旦夕不敢懈怠,雖然此生與叔父張議潮生死相隔,但他要對得起叔父對自己的信任,同時肩上還有河西百萬父老的殷望。張淮深首先控制了河西政局,打擊政敵,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在軍事上,張淮深打敗了竄入瓜州的回鶻殘部,將其驅逐出境,保證了境內安全。張淮深延續了張議潮的經濟政策,屯田野,興修水利,在硬件上為河西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史稱“黎人不失寒耕、歲有豐於年稔。”

歸義軍政權不僅保護了河西地區的漢文明的存在,他們還為中國的文明史做了一份極為重大的貢獻,就是續建了名垂千古的文化寶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前元二年(公元 366年),中經北魏大規模的擴建,到了唐朝極盛一時。歸義軍從唐鹹通六年(公元 865年)開始續建,到唐景福二年(公元 895年),共五次新建了龕窟八十多座,重建的二十多座。

恢復社會經濟文化的同時,張淮深繼續對周邊的勢力進行打擊,其中歸義軍最重要的敵人就是回鶻。乾符初年,回鶻大舉進攻沙州,張準深得知消息,親提銳旅破門來戰,“先鋒遠探,後騎相催,鐵騎千隊,戰馬雲飛。分兵十道,齊突穹廬,鼙鼓大振,白刃交麾,匈奴喪膽,獐竄周諸。頭隨劍落,路滿僵屍。”

回鶻曾經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唐安史亂後屢次南下,撈了不少好處。九世紀中葉以降,回鶻衰落,在崛起的黠戛斯的打擊下,被迫離開故土。回鶻分為三支,一支進入歸義軍境內,流落在河西,稱做甘州回鶻(河西回鶻);一支輾轉進入新疆,活動於新疆吐魯番附近,稱做西州回鶻(高昌回鶻);還有一支繼續向西挺進,活動於新疆以西,史稱蔥嶺回鶻(也就是哈喇汗王朝)。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張惟深把主要精力對付活動於甘州的一部回鶻,所以西州部回鶻乘勢坐大,並於乾符三年(公元 876年)攻下了西州。西州是歸義軍的西部屏障,西州的丟失對歸義軍來說是個重大的打擊,張議潮時代曾經西進西域的戰略目標徹底泡湯。

張淮深能力並不差,不過要論及威望,終究不如他的叔父張議潮。張議潮雖然把歸義軍事務盡付於張淮深,但在歸義軍統治高層內部,張淮深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總有些人暗中踢上張淮深幾腳,東拉西扯彈棉花的事情也少不了,比如沙州刺史索勛、押衙馬通達,以及張議潮的兒子張淮鼎等人,尤其是張淮鼎,他父親打下了江山,憑白給了堂兄,他豈會甘心臣服?張淮深的日子過的很不開心。

更要命的是,張淮深雖然主政歸義軍,但一直沒有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認,說到底只是個代理節度使。有了這個缺陷,張淮深的政敵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對張淮深進行攻擊,張淮深很是被動。歸義軍在不停的內耗中實力大減,不僅西州被西州回鶻奪去,就是甘州和涼州這樣的大鎮也成了甘州部回鶻的下酒菜,歸義軍地盤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