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江山萬裏歸義軍的悲壯歷史(第2/6頁)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吐蕃自從得到了河西,一躍成為西方頭號強國後,吐蕃國勢卻呈不斷下滑之勢,國內政局混亂,內哄不斷。雖然從絕對意義上講,吐蕃的總體實力依然不弱於唐朝,但畢竟木已朽,蟲必生。受盡吐蕃奴役的漢人也再無法忍受吐蕃的暴政,紛紛反抗,其中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張議潮的起義。

張議潮從小就生活在吐蕃的統治下,目睹了吐蕃是如何壓迫漢人的,心中的仇恨如燎原之火,怒不可自制。張議潮長大後,無時不思歸國,暗中聯系當地豪傑,阻圖起事。而此時吐蕃的相對衰弱也給了唐朝規復河西的好時機,唐宣宗發動對吐蕃的反擊,雖然沒有取得重大勝利,但也小有收獲,將永世銘刻唐朝國恥的清水奪了回來,這也拉開了漢人收復河西地區的大幕。

唐大中二年(公元 848年),張議潮起義的準備工作也做的差不多了,經過嚴密的計劃,張議潮率領漢家男兒被甲鼓噪,殺入沙州城。張議潮舉漢家大旗的消息迅速傳開,漢人無不激奮,紛紛響應張議潮。吐蕃守將沒想到治下漢人居然敢“造反”,嚇的逃去。張議潮遂據沙州,權攝沙州軍事,募馬收馬,以為久遠之計。

為了取得和唐朝中央政府的聯系,張議潮決定派人千裏獻捷長安,不過因為吐蕃還控制著河西大部地區,沙州和長安不通驛路。為了確保捷書能到達長安,張議潮分十路使節,每個使節所帶的捷書相同,各帶著兵器,分路而進長安。這些使節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一旦為吐蕃人所得,必死無生路,但為了家鄉父老的利益,他們義無反顧的縱馬進入了茫茫大漠。吐蕃人當然知道他們要幹什麽,張議潮若能聯通唐朝,必為吐蕃大患,分頭圍剿。十路使節最終只有一路由沙州高僧悟真到達了長安,此時已經是大中五年(公元 851年)春。

唐宣宗聞報大喜,長安和沙州雖遠隔千裏,但心血同根,來自同胞的呼喚自然能喚醒久已沉睡的唐朝的血性。沙州使節的到來,使唐朝更加完全的掌握了河西形勢,唐宣宗下詔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讓他漸圖規復舊境。

此時張議潮也繼續著恢復舊山河的壯舉,張議潮聚民為兵,修繕甲輜,積極進取。同年,張議潮又收復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附近)、伊州(今新疆哈密)、瓜州(今甘肅安西附近)、甘州、肅州、蘭州、鄯州、岷州、河州、廓州十州之地,並沙州為河西十一州,除了涼州大小還在吐蕃手中,張議潮盡復河湟地。

大中五年十月,張議潮再遣兄長張議澤奉河西十一州圖籍來到長安獻捷。唐宣宗激動的無以名狀,下詔在沙州置歸義軍,轄十一州,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判官曹議金為歸義軍長史,這也是河西政權被後世稱做歸義軍的由來。

吐蕃無法接受統治七十多年的河西千裏肥沃之地被漢人奪去的現實,大中十年(公元 856年)四月,吐蕃軍大舉來犯,企圖消滅張議潮義軍。張議潮大風大浪見的多了,也不懼你吐蕃。即行點兵從西南方向抄襲吐蕃軍。吐蕃軍早就聽說了張議潮,敢發兵來,不敢出兵戰,當即撤軍。張議潮豈能放掉嘴邊這塊肥肉?

史載“列烏雲陣,四面急攻,蕃人奔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裏之間,殺戮橫屍遍野處。”

張議潮在南方對付吐蕃人,北方的回鶻人也坐不住了,趁著歸義軍南下抗敵之際,發兵來攻伊州。六月,張議潮親率將士,西進大漠,疾行至納職城(今新疆哈密四堡),遇上了回鶻軍主力。張議潮下令將士列烏雲陣,包圍回鶻,總攻令下,歸義軍將士亮刃而出。

回鶻人根本就沒想到張議潮會來找他們交朋友,手足無措間,被殺的大敗,逃入納職城死守不出。張議潮把收獲的回鶻軍輜盡行打包帶回。張議潮身處四戰之地,周邊沒一個善茬,不得不“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防備周邊這幫朋友來砸他的場子。

張議潮雖然把主要精力用在軍事上,但沒有放棄對文教事業的努力。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張議潮下令置河西都僧統司,這是河西佛教的專門管理機構,疏導河西佛教事業的發展,整理僧籍財產。因為吐蕃在統治河西時期,佛教非常昌盛,僧侶眾多,難免魚龍混雜。張議潮這麽做,雖然有仰制河西佛教勢力的因素,但此舉對河西佛教的健康發展是有益處的,很類似於後來周世宗對中原佛教進行的改革。

張議潮雖然實際控制了河西十一州,但河西大州涼州還沒有收復,始終是張議潮的一塊心病。涼州西守焉支山,南扼姑藏山,北憑大漠,地勢非常險要。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 861年),張議潮親率七千蕃漢雄兵收復涼州,向朝廷告捷。拿下涼州,標志著歸義軍政權和唐朝中央政府驛路的暢通,大大方便了雙方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