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一代聖主柴榮的英雄事跡(第7/22頁)

佛教自漢明帝劉莊時傳入中國以來,發展極為迅速,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著名的梁武帝蕭衍就是個“菩薩皇帝”。隨著佛教對中國政治發展的介入,佛教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政治關系錯綜復雜,各種利益沖突也逐漸公開化。三武毀佛,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是沉重的打擊,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漸漸恢復了元氣。到了五代,佛教對社會發展的負責影響比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壯勞力,國家要出錢養活僧尼,而且許多寺院收集銅器建造佛像,銅價大幅上漲,國家不堪重負。

柴榮準備對周邊敵對勢力大動幹戈,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雄厚的財政基礎是絕對不行的,所以柴榮才下定決心,對佛教進行大規模限制。柴榮頒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場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廢除。準備出家者必須得到家長的同意才能成為僧尼,男子十五歲以上並且能讀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歲以上至少能讀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準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規定的幾座大寺院中進行注冊。嚴厲禁止搞迷信活動,不許僧人自殘惑眾(善舉!),禁止私造銅像,把多余的銅器入繳官府,否則一旦查出私藏 5斤銅器以上者論死。

原先在後周境內的 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 2694座,注冊僧人 42444人,尼姑 18756人,還俗了 61200人。有人認為柴榮這麽做太過嚴厲,柴榮說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眾生,以慈悲為懷,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於是佛。朕只是對佛教進行改革,並沒有毀滅佛教。朕此舉,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兩便,有何不可?而且朕聽說佛家普渡眾生,就是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布施,損失點銅器土地算得了什麽?如果朕的身體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話,朕又有何惜?!”真是仁人之見,怪不得大儒司馬光狠狠的把柴榮臭誇了一頓:“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經過一番整頓,周朝的實力大大增強,耕種面積大了,老百姓多了地種,自然高興。國家也充實了財政,被寺院"霸占"的青壯勞力可以征募入伍。柴榮也許“對不起”佛教,但卻對得起天下!

柴榮把內部事務處理妥當之後,下一步就是準備興師動眾,開始他的統一大業了。第一個目標不是契丹卵翼下的北漢,王樸之前的說先南後北,先唐後蜀,正和柴榮的想法一致。柴榮早就看上了淮南這片千裏沃土,淮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淮南是長江一線的戰略外圍,不打掉淮南,江南就穩如泰山。三百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呂梁大敗陳朝吳明徹部,將陳軍最精銳的主力消滅殆盡,隨後宇文赟奪去淮南,從而讓後來的隋文帝楊堅順順當當的下了江南。柴榮想:宇文邕這個大周皇帝能取淮南,朕這個大周皇帝為什麽就不能?!

顯德二年(公元 955年)十月,柴榮遣宰相李穀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南征軍統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趙匡胤的好朋友)等十二人為副,以所部兵馬南下。柴榮吸引了上次北伐太原時官軍出現剽掠百姓的教訓,在南征詔書中特地交待:“不犯秋毫,有如時雨,百姓父老各務安居,剽擄焚燒必令禁止”。

和五代同時期的十國中,在歷史上的名氣都不是很大,而其中名氣最響和實力最強的一個,就是南唐。公元 937年,原名徐知誥的李昪廢除吳國皇帝楊溥,在金陵稱帝,國號大唐。李昇沒多少知名度,但他有一個寶貝孫子,可以說人人盡知:南唐後主李煜。而此時做為柴榮對手的南唐皇帝,是李煜的父親,唐元宗李璟(也稱南唐中主)。

李璟前幾年滅了閩國和楚國,意氣風發,甚至起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可惜李璟華而不實,沒多久,湖南丟了,福建也丟了大半,弄的灰頭土臉。李璟的愛好是填詞,和好朋友馮延巳(音四)一起比較詞章。突然一聲炸雷傳來:周軍南下,聲勢空前,周軍前鋒已至壽州(今安徽壽縣)。李璟只好放下詩詞愛好者的身份,以大唐帝國(應該稱為小唐帝國)皇帝的身份調兵遣將,命神武統軍劉彥貞率三萬唐軍趕赴壽州,協助駐守壽州的清淮節度使劉仁贍。奉化節度使皇甫暉和常州團練使姚鳳率三萬唐軍出屯定遠(今安徽定遠),協同劉仁贍等部防禦周軍。隨後又派六皇子安定郡公李從嘉(大詞人李煜正式出場,雖然這時還只是混個臉熟)為沿江巡撫使,負責沿江一線的防禦。

周軍統帥李穀率軍從正陽(今安徽壽縣)渡過淮河,進入南唐境內。周軍比較生猛,接連取得三場小規模戰役的勝利,李穀這人也有意思,三場小勝一場不落的都報給了柴榮,生怕皇帝忘了記功。柴榮高興之余,想到還從沒到南方去過,正好趁這個機會去玩玩,於顯德三年(公元 956年)正月八日下詔親征淮南。行前柴榮沒忘擴建汴梁城的事情,發動十余萬農民趁著農閑開始動土,並留下向訓和王樸守汴梁,自己率禁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