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兩個太陽照南明 隆武帝與魯監國兩朝為政(第5/8頁)

李成棟的清軍在浙江等地一路大勝,先後攻下紹興、東陽、金華、平州,很快攻陷鄭鴻逵所守的仙霞關。

隆武帝逃湖南不成,又想取道汀州去江西,此時,他的“禦駕親征”,其實已經變成“禦駕親逃”。

一邊是隆武帝臣下的眾叛親離,離心離德;一邊是李成棟的馭兵有方,指揮若定。此間情形,讓人慨嘆。

如此危難緊急關頭,酷嗜讀書的隆武帝仍然“載書十車以行”,邊逃邊讀,邊讀邊逃。小路狹隘,書又死沉,更拖慢了諸人的逃跑速度。

到汀州時,隆武帝的隨從僅僅五百人而已。隆武帝在汀州剛剛歇過一口氣,轉天淩晨,就有大隊身穿明軍軍服的人叩汀州城門,聲言護駕。

守門士兵不知是計,城門一開,發現來人原來都是李成棟派出化裝的清軍。

清軍喝問“誰是隆武?”隨駕的福清伯周之藩挺身呼曰:“吾乃大明皇帝也”,清軍群射之。周之藩拔箭,手殺數十人,最後腦後中箭,墜馬被殺。將軍熊緯督二十余人格鬥,最後喉嚨中箭而死。

隆武帝聞亂驚起,持刀剛入府堂,即為清軍亂箭射殺。同時遇難的,還有其皇後曾氏和不滿月的皇子。

隆武帝一家三口的人頭獻上,李成棟更得清廷垂青,命他與佟養甲一起,駐軍福州,以觀時變。

南明諸帝中,其實隆武帝是最有帝王氣象的人,胸有大志,銳意進取,始終以恢復大明朝為念,堅持抗清。可惜的是,遭遇跋扈的鄭芝龍家族,隆武帝常遭掣肘,最終大志難成,含恨而終。

降清反入囚籠內——鄭芝龍的悲劇

清軍能夠迅速占領福建,與鄭芝龍密切相關。

乍讀《清史稿》中的博洛傳以及《清世祖實錄》,會覺得清軍是在貝勒博洛以及眾多將領率領下,浴血奮戰,經過二十多次大戰才殺入福建。其實,所有這些記述,皆博洛等人的增飾誇大之辭,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為他們自己表功,最終把鄭芝龍的“功績”完全抹煞。

首先,作為閩浙雄關的仙霞嶺,地勢高險,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蜿蜒二十八曲,峻嶺之路達二十多裏,山道陡峭得只容一人單馬,自古以來就是從浙江通往福建難以逾越的險隘。

隆武帝最早派鄭芝龍之弟鄭鴻逵駐守此地。鄭鴻逵只守不攻,龜縮於仙霞嶺內。其間,他只率軍向徽州的清軍發動過一次戰役,慘遭敗績,從此再不敢出擊。

隆武二年初,為了“抗議”隆武帝要他出關作戰,鄭鴻逵“削發為僧”,撂挑子不幹。無奈,隆武朝廷只得轉委鄭芝龍發兵扼守仙霞嶺以北的江山。

鄭芝龍十分敷衍,根本沒派多少人守衛仙霞嶺。福建邊境四個縣內,他安排的總兵力才寥寥二千人。

隆武二年夏,鄭芝龍退往安海,很快就把幾乎全部屬兵調至沿海一帶。仙霞關成為無人據守的陣地。

浙東的明朝魯王政權大敗後,有數千潰兵遊蕩至仙霞關。當時,南明還有一個閣臣黃鳴駿夾在逃亡隊伍中,可惜他無略無才無餉,不能控制這些明朝殘軍,最終幾千人四散而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清軍不費一兵一卒,旅遊一般自浙江入福建。仙霞關沒能成為絞肉機的表演地,反而成為清軍行軍的風景點。

此外,福建與江西交界的分山關,本來有鄭芝龍手下大將施福守衛,清軍入閩前也被鄭芝龍調走。當時,只有鉛山縣義勇數百人小規模進行武裝抵抗,分山關很快為清軍所攻下,沒費氣力。

特別令人痛心的是,閩北重鎮建寧(今建甌)城堅人眾,糧多地險,清軍初至,守城明朝官員竟不戰而降。而作為延平府的南平,鄭芝龍一道命令,守軍棄城而去,形同虛設。

正是由於南平的忽然失陷,人在汀州的隆武帝猝不及防,終被清軍擒斬。

而後,清軍急行軍,不到一個月,就在當地漢人大地主黃氏一家導引下進入福州,這樣,清軍基本上是不戰而得福建省會。

在福州,明朝的禮部尚書曹學恮自縊殉國。曾任崇禎朝大學士的傅冠本想躲到自己的學生泰寧縣江亨龍家裏避難,最終卻被江氏父子告發,清軍派人來抓捕。傅大學士聞訊,想自殺殉國,被江亨龍之子江忠源親率家奴捆綁,一路拳打腳踢,把這位江氏父子的恩人送入李成棟軍營去報功。

李成棟見前朝大學士,非常尊敬,便勸他投降。“傅公,您乃國家大臣也,只要您遵制剃發,您一定會得大清重用。”

傅冠詫嘆地問:“自中華有冠裳以來,難道有髡頭宰相嗎?”

李成棟復勸:“傅公您華發已稀,與髡何異!只要稍稍在頭上加塊布包頭,以掩眾目,我就可交差,報聞說您已經遵制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