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第3/34頁)

(3)後漢亦非無其人,如桓榮少學長安,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公沙穆遊大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吳祐賃舂是也。然時儒學既行,時主復加提唱,貴遊子弟,羼入其中,風氣遂至一變。《三國·魏志·董昭傳》:大和六年,昭上疏曰:竊見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更以交遊為業。國士不以孝弟清修為首,乃以趨勢遊利為先。《劉馥傳》:馥子靖上疏曰:“自黃初以來,崇立大學,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大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數,而無其功。宜高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入大學。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遊,不禁自息矣。”然則是時貴遊子弟,不復入學,而浮華之風氣,則未變也。然標榜之風,本起大學,即如劉靖之議,悉驅之入學校,亦豈能矯正之哉?參看第十八章第四節自明。

前漢定制,雖雲大常擇民年十八以上補博士弟子,然就學者多遲。蕭望之治《齊詩》,事同縣後蒼且十年,乃以令詣大常受業,其年必已頗長。翟方進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大守府為小史,數為掾史所詈辱,辭其後母,西至京師從博士受《春秋》,其年當較少,則積十余年而後經學稱明習。終軍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軍固雅材,亦仍符法令年歲也。後漢杜安年十三,入大學,號奇童。安,根父,見《後書·根傳》。任延年十二,顯名大學,學中號為任聖童。魯恭年十五,即與弟丕俱居大學。鐘會亦十五即入大學。見《三國志》本傳《注》引其母傳。甚至有如梁辣,弱冠即事教授者,辣,統子,見《後書·統傳》。聰慧夙成之士,世固非無其人,然此等豈能皆名副其實哉?此亦章句之所以漸疏邪?

今世學校,有所謂風潮者,漢世即已有之。《漢書·鮑宣傳》:宣為司隸,鉤止丞相掾史,沒入其車馬。事下禦史中丞。侍禦史至司隸官,欲捕從事,閉門不肯內。坐距閉使者,下廷尉獄。博士弟子濟南王鹹舉幡大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諸生會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車不得行。又守闕上書。《後漢書·儒林傳》:歐陽歙征為大司徒,坐在汝南減罪千余萬發覺下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余,至有自髡剔者。案宣本著高節。歙之被系也,平原禮震,自系上書,求代其死。高獲亦冠鐵冠,帶鈇锧,詣闕請歙。見《方術傳》。光武不赦,歙死獄中。歙掾陳元又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乃賜以棺木,贈印緩,膊縑三千匹,子復並獲嗣爵。則歙獄蓋實冤。(4)不然,以光武用法之嚴,未必肯輕於平反也。楊政訟範升事,可以參觀,見《後書·儒林傳》。然則諸生之所爭者,固皆合於義,非徒集眾要挾也。桓帝時,梁冀專朝,而帝無子,連歲饑荒,災異數見,劉陶遊大學,乃上疏陳事。朱暉孫穆,以治宦者趙忠,輸作左校,陶等數千人又詣闕上書訟之。桓帝覽其奏,為之赦穆。時有上書言宜改鑄大錢者,事下四府群僚及大學能言之士,陶上議沮之,帝竟不鑄錢。則漢於諸生,不徒不禁其言,又道之使言,且時能用其言也。靈帝時,皇甫規為徐璜等所陷,下吏,論輸左校,諸公及大學生張鳳等三百余人上書訟之,史雲規以會赦歸家,不雲由鳳等之訟,則靈帝之聽言,更不如桓帝。至熹平元年,有何人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大後。侯覽多殺黨人。公卿皆屍祿,無有忠言者。司隸校尉劉猛不肯急捕,月余主名不立,猛坐左轉,代以段颎,四出逐捕,及大學遊生系者千余人。見《宦者傳》。《靈帝紀》雲:“宦官諷司隸校尉段颎捕系大學諸生千余人。”則並公然與輿論為敵矣。諸生之好言,固未必非激於意氣,然朝廷之拒之,亦適形其昏亂而已矣。陳蕃聞竇武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則漢世儒生,不徒主持清議,並有能奮身以赴國難者矣。要不失為正氣也。

《續漢書·百官志》雲:大常卿,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然其事初非專由大常。《漢書·成帝紀》:陽朔二年,詔曰:“古之立大學者,將以備先王之業,流化於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淵原,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否則學者無述焉,為下所輕,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禦史,其與中二千石、二千石雜舉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觀。”《後漢書·朱浮傳》:建武七年,浮上書曰:“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延及四方。伏聞詔書,更試五人,惟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求之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楊震傳》:元初四年,遷大常。先是博士選舉,多不以實。震舉薦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顯傳學業,諸儒稱之。《注》引謝承書雲:“薦楊仲桓等五人,各從家拜博士。”仲桓,倫字。《儒林傳》:大常上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讓選。《注》引《漢官儀》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漢書·兒寬傳》: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景武昭宣元成哀功臣表》:山陽侯張當居,元朔五年,坐為大常,擇博士弟子故不以實,完為城旦。《百官公卿表》雲:“坐選子弟不以實免。”皆可見漢世法令,於博士及博士弟子之選,視之頗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