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第2/34頁)

(2)中元元年,初起明堂、靈台、辟雍。《翟酺傳》言: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大學,大尉趙熹以為大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尤顯見其為二事。馬氏又言:“徐天麟《西漢會要》言:《三輔黃圖》:漢辟雍在長安西北七裏,恐即王莽所立。又言大學亦在長安西北七裏,有市有獄,豈即辟雍邪?或別一所邪?”《案黃圖》所雲大學,疑即王莽為學者所築舍。馬氏又引鮑宣得罪下獄,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大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集此下,諸生會者千余人,謂“此亦西都已立大學之一證,當考”。案自王莽已前,雖未嘗為學者築舍,然博士弟子,亦必有受學之處,此所謂大學,當指其地言之,特其所在不可考耳。馬氏又以建武已立大學,而班固尚言庠序未設為疑,則漢人言庠序,皆指地方之學,不足疑也,見後。

《後漢書·儒林傳》雲: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毛字衍,見第三節。《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大常差次總領焉。建武五年,仍修起大學。案《紀》雲四年,蓋四年修起,五年成。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台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事在永平二年,見《本紀》及《續書·禮儀志》。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明帝紀》: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注》雲:“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以非列侯,故曰小侯。”《張酺傳》: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立學於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又《和喜鄧皇後紀》:元初六年,大後詔征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四十余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余人,並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詔導,恩愛甚渥。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樊宏傳》:樊準上疏雲: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又詔高材生受《古文尚書》、《毛詩》、《 豰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孝和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及鄧後稱制,學者頗懈。時樊準、徐防,並陳敦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準疏言:“今學者蓋少,遠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忘謇謇之忠,習戔戔之辭。”於是制詔公卿,妙簡其選。三署郎能通經術者,皆得察舉。自安帝覽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敝,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皆補郎、舍人。事在永建六年,見《紀》。陽嘉元年,帝臨辟雍饗射。《左雄傳》:雄上言:宜崇經術,繕修大學。帝從之。陽嘉元年,大學新成,詔試明經者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京師及郡國耆儒年六十以上為郎、舍人、諸王國郎者百三十八人。本初元年,梁大後詔曰: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質帝紀》:本初元年,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大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大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以次賞進。案四府,謂諸大將軍、大尉、司徒、司空也。每歲輒於鄉射月一饗會之,以此為常。《注》:《漢官儀》曰: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大學學生。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余生。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三國·魏志·文帝紀》:黃初五年,立大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王郎傳注》雲:《魏略》以董遇、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七人為《儒宗》。引其《傳序》曰:“從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紀綱既衰,儒道尤甚。至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復始,掃除大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大學。大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至大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本或作請誤。大學,大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又雖有精者,而台閣舉格大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來求浮虛者各競逐也。正始中,有詔議圜丘,普延學士。是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余人,雖復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嗟夫!學業沈隕,乃至於此。是以私心常區區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敦者也。”《杜畿傳注》引《魏略》言:樂詳,“黃初中征拜博士。於時大學初立,有博士十余人。學多偏狹,又不熟悉。略不親教,備員而已。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解,質而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以是獨擅名於遠近”。蓋能如是者寡矣。案前漢大學,頗多孤寒之士。如兒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翟方進西至京師受經,後母憐其幼,隨之長安,織履以給;王章學長安,獨與妻居,疾病臥牛衣中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