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第3/14頁)

從此李鴻章沉溺在鬥蛐蛐兒之中,學業的事撂在了一邊。李文安見此大喜,立即板起長長的驢臉,拎起鋤頭,喝令李鴻章跟他出門。

出了門,就見滿地的墳頭。李文安喝道:跪下!

李鴻章跪倒在墳頭前,心裏忐忑不安,不知道父親為什麽要拎鋤頭出來,會不會突然一鋤頭打死他。因為害怕,他頭也不敢擡,就聽父親喝問道:你身邊高高隆起的土包,是什麽?

李鴻章:……是墳頭。

李文安:你喜歡住在墳頭邊兒上嗎?

李鴻章不明所以,更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連連翻白眼。

就聽父親以沉痛的語氣說道:兒子,你可知道,咱們家為什麽會住在墳頭邊兒上,與鬼為鄰呢?

李鴻章:……不知道。

李文安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當即大吼道:那是因為,咱們家這一脈,從你爺爺往上,沒有一個人高中皇榜,沒有一個人考中功名,所以才被人瞧不起,分到了與墳地相連的地方。

……這都是什麽跟什麽呀,李鴻章聽不懂,又不敢明說,只好假裝聽懂了,聽父親教訓一番。然後李文安帶他回家吃飯。

可是沒想到,李文安早已準備了一個完美的教育方案,單等著“蛐蛐兒事件”類似事情爆發之後,便施展出來,激發兒子上進的動力。按照這個教育方案,墳頭邊兒的現場說法,只是第一階段,後面還有痛說革命家史的第二階段。

郁悶的人生

“蛐蛐事件”中,隨後出場的是李鴻章的母親李氏。這個女人的價值,在歷史上被嚴重低估了,她和丈夫李文安一樣,都是諳熟兒童教育的專家,正是她的革命家史教育,激發了李鴻章發奮努力的勇氣與決心。

那一天飯後,李氏把二兒子李鴻章叫過來,告訴他說:李家在淮上,是個大族,一代又一代的兄弟數量極多,每一代都要分家。到了李鴻章爺爺李殿華那一代,由於李殿華老頭兒不爭氣,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結果分家時遭受歧視,分給他的是最差的挨著墳邊兒的田地。而李家別的兄弟,分的都是好地。

這次事件給了李鴻章很大的刺激,從此他知道你若是沒有一點兒人生成就,那麽所有人就會合夥來欺負你。他再也不跟在沒出息的爺爺屁股後面瞎跑玩蛐蛐兒了,而是發憤讀書。1840年,李鴻章考中秀才,歲試時拔取第一。

一洗家門恥辱,李鴻章喜不自勝,賦詩曰:

暮鼓晨鐘入聽來,思前思後自徘徊。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須防白首催。

萬裏請纓終子少,千秋獻策賈生推。

愧予兩字功名易,小署頭銜斐秀才。

此詩一出,又暴露出了李鴻章人生目標不合理的老毛病。在詩中,他仰慕的是漢朝的著名文學家賈誼,可是這個賈誼是個出了名的悲劇人物。此人才華太盛,少年時就嶄露頭角,因此遭到朝官的憎恨,眾人齊心合力地排擠他,才二十三歲他就落得個流放的下場。再後來他又被任命為長沙梁懷王太傅,長沙距當時的國都長安千裏之遙,這形同再次流放。這局面就已經夠讓賈誼郁悶的了,可不承想,那個短命的梁懷王,卻一不小心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死了,賈誼郁悶到了無以復加,才三十三歲,就活活郁悶死了。

青春期的李鴻章,以賈誼為人生目標,當然不是想學賈誼活活郁悶死。但其間的精神感應,勢必會引導著他的人生往這條路上走。實際上,四十歲之前的李鴻章,做任何事情所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郁悶。

李鴻章從此以郁悶為人生目標,他的追求是郁悶,他的名字,也是郁悶。

就在這種郁悶情結的影響下,終於爆發了“洞房門事件”。

所謂“洞房門事件”,是李鴻章中了秀才之後,闔家歡欣,於是立即替他迎娶妻子周氏。周氏在歷史上留下來的記載不多,只知道她比李鴻章大兩歲。李鴻章生於1823年,周氏則生於1821年,到了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李鴻章三十九歲,周氏四十一歲,正值李鴻章人生最郁悶的光景,周氏就活活郁悶死了。

周氏這可憐的女人,她新婚生活始於郁悶,終於郁悶,都是丈夫李鴻章以郁悶為人生目標所導致的。

話說迎親之日,嗩呐與鞭炮之聲震耳欲聾,周氏頭上蒙著紅蓋頭,含羞步入洞房,等待著她最美好的人生時刻。

就聽腳步聲起,丈夫李鴻章走了進來,周氏心裏顫抖著,充滿了幸福與甜蜜之感。可是她沒感覺到丈夫掀起自己頭上的紅蓋頭,只聽到書本翻動的嘩啦啦聲響。然後就聽到丈夫義正詞嚴的聲音:愛妻啊,值此美好的洞房花燭之夜,我們萬萬不要浪費這美妙的時光,我們要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理想,要為帝國崛起而讀書。你聽我給你講講讀經明心之理。夫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夫讀經者,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性也。愛妻不妨照此行之,經學之道,不患不精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