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第2/14頁)

一生不得志的韓愈,獨自對抗整個世界,出汙泥而不染,這就是李鴻章青年時期為自己的人生設計的未來。他是一個認真的人,知道自己的雄才大略,但這個人生的目標如其所願地影響了他的未來。他想成為一個不得志的人,而且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然後他發現這個目標有點兒鬧心,真的不是那麽好玩。這是李鴻章四十歲時仍然落魄潦倒、瀕臨絕望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鴻章這種錯誤的人生定位,多半源於幼年時代的外界環境。

家庭教育的典範

李鴻章本不姓李,姓許。其祖先在明末時期,為避戰亂從江西湖口遷來安徽合肥定居。他的七世祖許慎,過繼到李姓人家為子,從此這一支許氏族人,就世世代代改姓李了。

其家累世耕讀,一邊讀書一邊種田。有個說法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在中國歷史上,舉凡耕讀之家,既能夠於書本中汲取思想智慧,又具有踏實苦幹的農家特色,出人才的概率很高。中國絕大多數有成就的知識分子,都是出自這一階層。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他人生的精神導師。李文安自小就跟隨父親李殿華種田,閑暇讀書,先中舉人,再中進士,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可以說,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範,是舊時代中國人成功的理想標杆,其對李鴻章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李鴻章的母親也姓李,史料上記載說:李氏秉性淑慎,教子有方。她曾對孩子們說:吾教諸子發憤讀書,皆嶷嶷有立,豈有貧哉?

這位令人尊敬的女人,給丈夫生下了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六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瀚章、次子李鴻章、三子李鶴章、四子李蘊章、五子李鳳章、六子李昭慶。這六個兒子,長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鴻章,成為晚清帝國舉足輕重的高官。三子李鶴章和六子李昭慶,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手。四子李蘊章因為幼時瞎了一只眼,留在老家讀書並修府志。五子李鳳章另辟蹊徑,轉入商界經營房地產,發了大財。

關於李鴻章的個性與幼年品格,曾國藩曾從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那裏,聽到過“金魚事件”:

李鴻章幼時,家裏養的金魚,生下了許多小魚。李文安很高興,就指著金魚說:鯉魚跳龍門,吉兆也,這次金魚生了多少小魚,今年家族中就有多少子弟能夠中秀才。說完這句缺乏邏輯支持的話,李文安又指著金魚念叨家裏哪個孩子能高中,幾乎每個行將參加科舉考試的孩子的名字都被提到,聽得所有人心花怒放。

次日,李文安又來看金魚,驚愕地發現所有的金魚全都死掉了。當時李文安大怒,立即追查。李鴻章卻坦然承認,金魚都是他給弄死的,因為父親提這個高中,說那個有出息,偏偏就是不提他,所以這些金魚都該死!

這件事成了分析李鴻章個性的一個重要依據,為史家所津津樂道。但是,由於這份史料中沒有提到當李文安發現此事之後是如何教育李鴻章的,李鴻章當時的心境又是如何,後續資料的缺失導致了由此引出的結論嚴重失真。

最能體現李鴻章性格的,當屬“風箏事件”:

有一天,李鴻章和大哥李瀚章、三弟李鶴章三人跑出去放風箏,這是兄弟三人最喜歡的遊戲,不料突然刮起一陣風,風箏一個倒栽蔥,紮到了路邊的池塘裏。李鴻章跑過去,想把風箏撈出來,可是池塘中間倒了棵樹,風箏掛在枯樹枝上,李鴻章用力拉,也拉不下來,情急之下,他撲通一聲,跳進了池塘裏。

落水之後,就聽李鴻章咕嘟咕嘟灌起水來。李瀚章和李鶴章嚇壞了,急忙跑到遠處喊叫救人。鄉人趕來,將李鴻章從池塘裏撈出來,父親李文安又急又氣,摟住他罵道:你明明不會水,為什麽要往池塘裏跳呢?不想鄉人說:不對,這孩子會點兒水,我們撈他的時候,他一直在水面上仰漂著,如果他不會水的話,早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李文安很驚訝,就問兒子:你什麽時候會的水?

李鴻章回答:我是在湖邊的時候,聽到漁民教他們家的孩子說,人落水中,只要不慌不亂,慢慢呼氣,就能夠漂起來。漁民還說,淹死折騰的,活著老實的。所以我跳到水裏之後,就往後一仰,隨意漂著,所以才沒有淹到。

聽了兒子的話,李文安默然不語,從此知道這個兒子膽大而沉靜,臨危而不亂,若是加以調教,定是幹大事的材料。於是李文安開始苦思調教之法,並耐心等待著調教兒子的機會,終於被他等到了“蛐蛐兒事件”的發生。

所謂蛐蛐兒事件,是李鴻章的爺爺李殿華惹出來的禍事。這老頭兒一生讀書,自己沒讀明白,兒子李文安卻高中皇榜,入京為官。而孫子們一個個又都顯得比兒子更聰明,更有出息。於是李殿華認為自己的人生很有成就,就開心地帶著孫子們玩起了鬥蛐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