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宮變(第3/4頁)

如今趙元佐順利被控制住,接下來就好辦了,宮中有翟沐絲出面,先控制住今日當值且不屬於他這派系的人馬,羅克敵則立即點將,將趙光義突擊提拔起來,並非自己心腹的幾員大將兵不血刃地控制在樞密院,曹彬出面安撫京營禁軍,潘美帶人分頭抓捕張洎、程羽、宋琪、賈琰等人,顧若離控制大內,羅公明等文臣則軟硬兼施,“說服”趙元佐禪位。

事隔十多年,東京汴梁再度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戲碼,大概是五代以來漢人自相殘殺血流成河,殺得實在是太狠了些,十多年前趙匡胤兵變當國,基本沒有出現屠殺場面,更無任何擾民舉動,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就謀奪了大位,十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戲碼再度上演了一回。

汴梁城,不聲不響地就變了天了……

……

東京遽變,消息傳到關中,立即引起轉然大波。狂喜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場激烈的爭執。

此時,蕭儼、徐鉉都已趕到了長安,玩政治,就算是種放也嫌嫩了點兒,這兩位可都是一國鼎柱重臣,見多識廣,經驗豐富。這兩位唐國的吏部尚書、樞密軍機和宋國的前後兩代宰相,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幾位中,蕭儼、徐鉉、盧多遜都是博學之士,趙普雖然讀書少,號稱只知半部論語,卻是自學成材的方家,論辯的本事絲毫不在其他三人之下,見識甚至尤有過之,這四個人吵起架來,當真是引經據典,天馬行空,旁人根本就插不進嘴去,就連丁承宗也得瞠目結舌,退避三舍,楊浩見此情景,幹脆裝聾作啞,只等四人爭出一個結果來。

徐鉉病了,年紀大了,又長途奔波,天氣又寒冷,趕到長安便病倒了,一直低燒,咳嗽不止,就這樣,老頭兒也是吹胡子瞪眼睛,情急起來拍桌子大喊大叫,絲毫不落人後。

四人爭論的焦點其實只有一個:是讓西夏王楊浩現在就從幕後走到台前,直接接受趙元佐禪位,還是先讓永慶公主繼續冒充岐王,待權力順利過渡,再由永慶公主禪位於楊浩。

原本,他們只想盡可能的爭取宋國前朝老臣的擁戴,等到打敗趙光義,後來變成了趙元佐,再由“岐王”讓國,那時江山砥定,順利傳承權力,誰也翻騰不起什麽浪花了。

可是曹彬、潘美那是怎麽的人?要麽不為所動,既然決定投靠,又豈是包袱一卷,全家翹班,跑到關中做個尋常順臣的人物,他們都是當世英雄,自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樣一來,就打亂了楊浩的原有計劃,先由岐王接受禪位,再由楊浩接受禪位,短短時間,一連兩禪江山,在趙普和盧多遜看來,未免太兒戲了。

現在他們後退無路,已經死心塌地保了楊浩,當然,前提條件是楊浩對天地鬼神盟誓,答應了他們三個條件,也是場浩答應永慶公主的三個條件。

趙普道:“若一禪再禪,視江山如無物,天下必然人心不安,難免有人再生異志,此其一也。第二,若由公主先繼皇位,必得趕赴汴梁,在這裏,識得公主的人不多,一旦到了汴梁,公主身份難免被人識破,大義名聲本在我們手中,一旦到了那時,反而讓人捉了短處……”

“咳咳咳……咳咳咳……”徐鉉咳的滿臉通紅,上氣不接下氣地道:“趙相此言差矣,以我看來,若是直接由我王接受禪位,才是弊大於利。岐王繼位,天下歸心,想來邊關眾將也不會有所反彈,等天下盡入掌中,再從容禪位,可保四海安定。而我王兵馬現在尚未出關中一步,中原雖心向關中者中,其心在岐王,而不在我王,此時由我王出面,大為不妥。”

蕭儼也道:“正是,其實則平所慮並不要緊,岐王檄文曾有言,北朝一日不退兵,便一日不出關中,這個理由正好拿來利用,‘岐王’可以接受禪位,但是不到汴梁登基,這樣就不虞身份泄露。至於潘美、曹彬諸將,已然做下這樁大事,再也無法回頭,他們縱然知道真相,也只有幫助我們隱瞞真相。

我王本是宋國屬臣,這樣就可由公主頒詔,由我王監國,率兵出關,統禦宋、夏兵馬,北驅胡虜,到那時兵馬已盡數掌握手中,又立下收復故土,驅逐外敵之大功,那時由公主禪讓皇位,豈非名正言順,亦可少了許多兇險?”

盧多遜道:“此言大謬,公主以岐王身份向西夏借兵,這個說法也還過得去。可是如今元佐讓國,‘岐王’卻不就位,反而避居長安,就連文武百官也不見,卻讓我王監國,統禦宋夏所有兵馬,百官會怎麽想?士卒會怎麽想?士子百姓們會怎麽想?唯一的解釋就是岐王只是一個傀儡,已受制於我王,自西夏兵出蕭關開始,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我王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