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腥風血雨 第六四一章 開始了

除了這八條尚算創新的法規之外,《天佑新政》還用了大量篇幅,將一些社會各界約定俗成的規矩法則,全部落在了紙面上,賦予其不容置疑的法律的地位。

這些舊約新法林林總總有百條之多,既有‘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的政體闡述,也有‘尊老敬老、善待婦孺’的行為規範。其中竟沒有一條與民風民情相抵觸,完全可以看成是大秦朝的民眾生活教材。

與《新政》詔書同時下發的,還有天佑陛下與武成王那次書房談話的實錄,只不過關於繼承人選擇的那一段,被天佑帝刪節去了,沒有刊行在冊。秦雷問其原因,他很直接的告訴秦雷:‘你現在還沒當上皇帝,難免不把這皇位當回事,可日後登基久了,說不定想改變主意。所以如果真想這麽幹,就在你坐上龍椅、把事情想明白之後,自己再去下旨吧!’

但僅是這些,足以震驚天下,在整個夏天裏,從士紳大族到平頭百姓,都在熱議著這部法令……無論身在哪個階層,從事什麽行業,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話題,令他們全神貫注,卻又興致盎然全部或者部分條款。

全部研究的不外乎三種人,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朝廷官員。他們希望通過對這部發令的解讀,為全面的解析此次變法對自身的利弊……不止是眼下的,還有將來地。只有有利可圖。或者至少利大於弊,他們才會支持或不反對這次變法,要是所受到的損害超過了承受範圍、且無法在變法中得到彌補,那麽爺們們說不得要起來鬥一鬥……好吧!就算你武成王權勢熏天,俺們不敢當面鑼對面鼓,但下絆子、使陰招總是可以吧?

所以在發令頒布之初。上流社會普遍不看好這次變法,皆以為是‘年青人的理想主義’。必然不會持久。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必然會受損,受損群體必然會奮起反抗,即使眼前被壓住了,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後總有翻身的時候。

但結果出人意料。無論是哪一方。都對變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自己是收益一方,至少是沒吃虧……

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他們早就對南方那個復興衙門垂涎三尺了,那強大的財力人脈匯聚在一起,足以抵禦任何風險,產生難以想象地收益,造成絕對可怕的影響力。乃是保持家族長盛不衰地不二法門啊!

知道復興衙門是什麽嗎?是控制!是壟斷!那幫南方土財主已經完全控制了江北和山南二省的財政民生,完全壟斷了兩省的運河交通、銀鐵礦藏等一系列經濟命脈。天下還有比這更舒坦、更暴利的營生嗎?

所以在過去幾年裏,他們削減了腦袋,想往復興衙門裏鉆,無奈國人地域意識及排外思想極為嚴重,根本不容許外鄉人甚至是後來者加入。再加上秦雷預先設定的規則十分嚴謹。以至於復興衙門成立至今,竟沒有哪怕一份話事權外流,這才打消了這些外省人的覬覦之心。

現在王爺大開方便之門,要讓各省或者相鄰兩省分別組建各自的‘復興衙門’,對於這些大族來說,簡直是幹柴烈火,不激動都不行。

當他們得到了這只朝思暮想地,會下金蛋的母雞後,什麽重新丈量土地,什麽官紳一體繳納丁稅、什麽科舉選官之類。都變得不那麽刺撓人了……他們可都看到了。南方士紳對待官府的態度,那叫一個牛啊!完全將其放在眼裏。

而官府卻只能小心賠笑……這也是沒辦法的,比起士紳雲集的復興衙門,無論是人脈、實力、還是威信,兩省官府都差得遠呢。

不幹活能拿錢,還比官府更體面,嗓門更大,這才是我們要過的生活嘛!

我們本來就是高貴無比的士族子弟,本來就厭倦官府那些管理俗務,本來就應該享受輕松自在的奢華人生……難道還有比‘復興衙門’更好地選擇嗎?

當然他們也不免要擔心,如果把朝堂全部讓出去,萬一哪天風向一變,會不會雞飛蛋打,人財兩空了呢?

但這個擔心很快消失不見,因為他們從附在《新政詔書》的‘奏對實錄’上,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六部以下、省州府縣,皆出於科舉;然台諫則由各省復興衙門推舉。’再比照‘實錄’

……

而對於庶族地主來說,那‘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以及‘重科舉’兩條發令,也是深得他們的歡心。

大秦朝進百年來,早已經形成了大地主家族統治城市,小地主家族統治鄉村的穩定格局。大地主便是士族,小地主便是庶族。在新政出現以前,士族向來是通過官府控制縣城以上的大城市。

而縣以下也有一套鄉、保、甲的機構直接行使政府地職能。但策劃指揮之大權,卻同樣都掌握在士紳手中。這種習俗可謂歷史久遠,自從秦漢時期便是這些不支朝庭奉祿,不受朝庭官位,也不占闊綽公堂,而是守居鄉村的士紳,對鄉鎮村屯進行間接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