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品論劉備,暗露輔佐之心(第2/4頁)

諸葛亮驚訝地擡起了頭,劉備這個名字在他心裏激起的情緒太糾纏,也太澎湃,那血慘的往事忽然間撕開了被時間封住的面紗,突如其來的徹骨寒冷讓他全身的骨骼微微顫抖。

徐庶瞧諸葛亮神情有異:“你認識他?”

諸葛亮搖搖頭,他在外人面前不想提及往事。

夥計在外鄉人前有了炫耀資本,興致勃勃地說:“劉將軍可真是好人,自從他來了新野,在城南設了粥棚賑濟流民,日日不斷。我們荊州流民多,又不著編籍,公府難以管束,難免要鬧事。劉將軍對流民照顧有加,而今流民只誇他的好,事兒竟沒犯一件!”

諸葛亮淡淡地一笑,他從懷裏取出錢付了賬,輕輕拉了一把徐庶,兩人起身離開。

徐庶忽地問:“孔明欲往何處?”

諸葛亮微笑著反問道:“元直欲往何處?”

徐庶眨眨眼,兩人彼此對望了一刹,忽而異口同聲地說:“城南粥棚!”

兩位朋友朗聲大笑,諸葛亮慨然笑道:“徐元直知諸葛亮也。”

“諸葛亮亦知徐元直也!”徐庶撫掌歡笑。

兩人走了小半個時辰,已見得人頭攢動,東西各有一長溜臨時搭建的木棚,棚下甩出去兩列流動長隊,卻都是流民。

自中原殘破以來,中州和北方人民流離失所,或下江淮進入江東,或順漢水南走荊州,荊州一帶聚集了幾萬流民,他們失了本業,無以求生,有的乞討四鄉,得一口吃一口,有的呼聚山野,成了寇掠城池的盜賊。故而流民問題一直是荊州的隱憂,統統攆出州境不可能,若派兵剿滅,又可能傷及無辜,甚至引起內亂,北方的曹操立刻會趁亂南下,囊括荊襄。萬般無奈之下,荊州公門只好難得糊塗,只要流民不鬧出大事,由得他們東西不定,南北漂泊。

因人太多,兩人往前邊擠了一擠,見得東西兩個木棚下各有四個夥夫,身前的火灶上支起一只鐵釜,一勺勺舀起來,黏稠沉重,並非一般朝廷賑濟災民時,少下米多摻水,煮出來的米粥如同清湯,下肚方半日便沒了影。可見這新野賑濟非為博名,而是真正為民。

夥夫正挨個給排隊的流民舀粥,忙得滿頭大汗,乍看見諸葛亮、徐庶二人混在人群中,衣冠齊整,文質彬彬,怎麽看也不像流民,他喝道:“你們兩個也來求粥?”

這一句質疑後,周圍的流民都用刀鋸似的目光斬過來,諸葛亮慌忙拉著徐庶擠了出去。

“如何?”徐庶問。

諸葛亮嘆道:“可敬可贊可嘆,天下沸騰,四方諸侯並立,爭地奪民,各為私利,難得此主心存仁德,雖在僻陋之所,也不忘存民。”

徐庶頷首:“民為本,倘若心存百姓,救民於危難,賑民於顛沛,真能得民矣,得民心者,可為天下主。”

諸葛亮卻是搖頭:“徒以仁心,雖能得一時之民,卻非長久之策。”

“怎講?”

諸葛亮回頭望著那長長的隊伍:“君子救急不救貧,此是為救急耳,日日放糧,不勞力而得飽食,附近流民聞訊,焉得不繈負而奔乎?長此以往,有多少糧食可資賑濟,如此坐吃山空,是為救貧也。”

徐庶沉吟:“孔明以為該如何做長策?”

諸葛亮道:“借民力而自養,憑民勞而獲益。流民所以為‘流’,失業耳,與其放任流民散於草萊,莫若復民於耕戰,民得利,我亦得利,一舉兩得!”

徐庶撫掌:“好法子!”他玩笑起來,“劉備該請你做幕僚,此一策能解流民之難,也能定天下!”

諸葛亮笑了笑:“不敢,諸葛亮乃隆中耕夫,百事皆慮一農,泥土味太重,只怕人家要攆我出門。”

徐庶大笑,他轉出一個心思:“孔明以為曹操與劉備這一戰,誰的勝算大?”

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仿佛有猜不透的笑在眸子中閃爍,他伸了伸手:“我此刻只想尋個去處睡一覺。”

※※※

夏侯惇勒住了一直在不安咆哮的坐騎,火焰的爆裂聲像獅子的怒吼,讓戰馬興奮,也讓他興奮,肆意的火光捅破了天空。天仿佛在流血,那血流得很快,從天邊嘩嘩奔湧,淌入他唯一的眼睛裏,還有一只眼睛凹陷著,像被挖爛的深坑,眼瞼下拖出一條血紅的刀疤,皮肉結著猙獰的痂,讓他越發像嗜血的魔鬼。

“劉備燒屯逃了。”夏侯惇揮起了手臂,他扭頭對李典說,“輕騎追趕!”

李典顯得很謹慎:“末將以為此中有詐,劉備無故退兵,恐是誘敵深入,前路狹窄,草木叢生,若設下伏兵,豈不得不償失。”

夏侯惇自負地哼了一聲,他是萬夫不可當的勇將,雖然少了一只眼睛,軍中稱其為“盲夏侯”,戰場雄風卻不會因此減弱,反而更暴烈更剛猛,性子剛戾如火,爆炭似的壓不住,甚至因為自己瞎了一只眼睛,把家裏的鏡子摔了個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