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對手(第2/2頁)

真正高明的官場手段,永遠是和風細雨,在不知不覺中部署,環環相扣,使對手一旦踏入,便無力擺脫,且也不須自己出面,手段是借刀殺人、請君入甕;步驟卻是可進可退,進既要置對方於死地,退又可以化敵為友,這就如李林甫和李清的關系,鬥了這麽多年,卻從未撕破臉皮,最後竟能握手言和。

段秀實雖有一點見識,但他的境界卻落到了中乘,與高仙芝兵戈相見,或許這也是歷史上段秀實一生的弱點,過於剛烈,最後他也是死在這個致命的弱點上,當然,這並不是貶低他的氣節,他義節千古,可在政治效果上他卻是白白犧牲了。

此時的段秀實三十有一,熱血激昂,正是充滿理想與抱負之時,但在權謀手段上他又怎麽能和被李林甫引為平生最大勁敵的李清相比。

李清走到段秀實的身後,過了半晌才對他緩緩答道:“成功,你的心意我明白,我也很感激,但此事我胸中已有謀算,事情不能急,得一步一步來,關鍵要把握住火候,布局必須要放得長遠。”

說到此,李清背著手慢慢轉過身,頭略略昂起,注視著遠方黝黑的群山,傲然地說道:“不妨坦率地告訴你,我壓根就沒有將高仙芝放在眼裏,我的目標還在長安……”

……

十日後,高仙芝大軍壓境,早已在小勃津喪失全部精銳的朅師國再無力抵抗,國王勃特沒袒露上身,親自到高仙芝帳前請罪,接到消息的李清立刻下令起兵,向朅師國的都城進發。

和李清一樣,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高仙芝也變得憔悴不堪,作為唐軍最高統帥,作為征服者,高仙芝接受了國王懇請,住進富麗堂皇的朅師國王宮,而國王勃特沒卻沒有得到赦免,他立刻被趕下王位,淪為階下囚,將被押到長安問罪。

雖然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朅師國,但高仙芝心裏並不痛快,自然是因為他的失算,朅師國的主力都去了小勃津,結果被李清全殲,這功勞薄上,他的光環便黯淡了許多,但李清還算給他留了點面子,在邊境上足足等了十日,這個人情他也不得不記下。

此刻,這位大唐主帥陰沉著臉坐在王座上聽取趙崇玼的敘述,他太想知道在小勃津所發生的一切,每一個細節都想知道。

“你是說,李清是在吐蕃人渡橋到一半時,才突然殺出的嗎?”

趙崇玼是隨李清一起進入的朅師國,原本說留下收拾小勃津殘局的李清卻忽然委派心腹駐守阿弩越城,情知上當的趙崇玼又恨又怕,一進城便尋到高仙芝告狀,可高仙芝似乎並不是很將此事放在心上,而是仔細地詢問戰鬥的細節,尤其注意李清所選的時機,這讓趙崇玼著實迷惑不解。

“回稟大帥,是吐蕃人渡橋到一半才突然殺出,但末將以為此舉頗為失策,若稍有閃失,吐蕃人一但渡過藤橋,後果不堪設想,大帥,此人膽大妄為、言而無信,應當向皇上彈劾!”

高仙芝卻沒有理他,而是背著手慢慢地在宮殿裏踱步,他並非不關心李清奪了他對小勃津的控制,相反,從此事上他看出了李清對他的威脅。

正因為重視,所以他想了解對手,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戰鬥中去觀察。

按一般人的邏輯,若事先已抵達戰場就應該早早將藤橋砍斷,而絕不會等到吐蕃人開始渡橋時才動手,而李清卻與眾不同,非要和吐蕃人拼一仗再斷橋,這其中的道理何在?他知道李清絕不是好戰喜功之人,否則也不會等了自己十日。

高仙芝不愧是百戰之將,只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李清的用意,這是一種心理威懾,若早早斷橋,那吐蕃人絕不會甘心,會想方設法渡過娑夷河,而在敵軍面前展示唐軍的強大,眼睜睜看著數百人墜入深淵,這種心理的震撼足以讓所有在場吐蕃人膽寒。

“應該是這樣!”高仙芝自言自語,“難怪王忠嗣一直褒揚他,果然是有點本事。”

以小見大,那李清就應該是一個膽大心細之人,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高仙芝立刻下了結論。

旁邊的趙崇玼見高仙芝眉頭舒展,似乎下了結論,他立刻上前一步,大聲道:“大帥!末將願重返阿弩越城,為大帥奪回小勃津控制權。”

“奪回來?”高仙芝瞥了他一樣,冷笑道:“他當初讓你離開你就離開了,卻不動腦筋想一想,現在怎麽奪,用刀還是用槍?你當別人是傻子嗎?”

高仙芝長嘆一聲,回頭對親兵道:“去!速到城外去將李都護給我請來。”

親兵剛要轉身,高仙芝卻又叫住他,“罷了,還是我親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