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章 步步為營(第2/3頁)

“考慮?”

董延光一陣呵呵冷笑,嘴撇了撇,“你沒聽清皇上口喻嗎?即刻起解除你的職務,也就是說你現在已經不是節度副使,是免職!還須辦什麽移交嗎?至於你的住處,不妨住到客棧去。”

“什麽!”

李清霍地上前一步,手按在劍柄上,逼視著董延光,“姓董的,你休要欺人太甚!”

邊令誠見李清動怒,趕緊過來勸開李清,將他拉到一旁,低聲道:“李都督,此事你千萬不要心存不滿,更不要鹵莽行事,董延光在城外三十裏處有兩萬駐軍,鬧翻了恐怕對你不利,再說,皇上自然有他的深意,今天晚上你不如來和我住,明日我們一起回長安。”

李清長長吐了胸中的悶氣,也向邊令誠低聲道:“陛下的意思我懂,但他交給我之事我尚未辦好,我擔心此人若處理不好,會壞了陛下的大事。”

李清指的是清洗皇甫惟明心腹之事,他還來不及做,此事極為敏感,也十分棘手,需謹慎小心來處理,若一個不當恐怕就會釀出兵變。

邊令誠沉思片刻,又回頭望了一眼正在給文職官訓話的董延光,心中也暗暗鄙視其為人,但他職責在身,不能偏向李清,便道:“我雖不知是何事,但從皇上慎密的行棋風格來看,恐怕皇上已經考慮到了,李將軍便不用再想了,明日跟我回長安便是。”

李清心中長嘆一聲,李隆基確實是考慮得太周詳了,自己的軍隊遠在沙州,皇甫惟明走時又留了一手,沒有將隴右軍的軍權給自己,在這幾邊搏奕中,自己成了最弱的一環,所以李隆基才會這麽快便派董延光來奪權,其實也是含有防備自己倒向太子的可能。

“也罷,力微休負重,回京後再說,再者,自己一天不進京,估計豆盧軍將士的封賞也下不來。”

想到此,李清吩咐身旁親兵道:“去將我的東西都收拾出來,將署衙讓給董副使君。”

他也不理會董延光,轉身便揚長而去。

……

長安興慶宮內,李隆基在這裏設置了政事堂,除每月一次的大朝在大明宮含元殿或宣政殿舉行外,其余每日的政事都在這裏處理,地方狹小,擺不開朝堂,只有相國、侍郎、尚書、卿監一類的主要部門負責人來此小議,‘從此君王不早朝’,指的就是這個。

李隆基的禦書房也搬到興慶宮,此刻,這位大唐天子正坐在禦案後,傾聽剛剛從隴右趕來的兩鎮節度使皇甫惟明的述職,述職本身很簡單,但需要預先做大量文案工作,將這一年治下的人口、稅賦、民生等等各項政績都匯總起來,先交上去,然後,再回答皇帝陛下的一些問題,每年,由皇帝派往各地的使節,如節度使、團練使、觀察使、監察禦使,以及各地番國的國王、都督都要來京述職,象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其實更多是一種姿態,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陛下,這次隴右之戰,吐蕃人來勢洶洶,我軍避其鋒芒,誘其深入腹地再斷其後路,一舉反敗為勝,殺敵近萬人,俘獲三千二百余人,繳獲無數戰馬、甲械,臣特借此述職之機,向皇上獻俘。”

皇甫惟明為軍政節度使,其述職內容更重於軍事,尤其一月前發生了唐蕃之戰,更是他述職的重點,他已經說了近半個時辰,將這次隴右之戰的詳細經過述說一遍,當然,擊退吐蕃軍,逼吐蕃人來求和的功勞是他的,而李清的豆盧軍未經他同意便擅自行動,這就忽略不說了,就算李清占領了石堡城,那也是他浴血而戰,調走敵軍的結果,李清不過是撿了個現成的便宜,所以,李清請他替豆盧軍求賞,他也只是敷衍而已,實際上卻是不可能,若功勞都歸豆盧軍,那他算什麽,褚直廉戰死,死傷近二萬人,他又如何來掩飾。

李隆基面色含笑,他始終一言不發,靜靜聽皇甫惟明的陳述,待他說完後,這才轉頭對一同聽取述職的左相陳希烈道:“陳相國,你分管兵部,此次隴右之戰,你有何建議?”

陳希烈雖是分管兵部,但他事事向李林甫請示,全然沒有自己的主見,時間久了,他也養成習慣,少問少看、多裝糊塗,所以對這次隴右之戰,他也直接讓兵部向李林甫匯報,自己卻知而不詳,只聽說李清斬殺了吐蕃贊普,攻下了石堡城,官方的文書、戰報也是一片歌風頌德,其中的細節以及不宜台面上說的事情,他更是一頭霧水,而這次述職他也是旁聽,若有什麽事自然有李林甫出面,他不用參和。

但李隆基卻偏偏問他,而不問他身旁的李林甫,陳希烈心中忐忑,不敢妄言,他先察顏觀色一番,見皇上龍顏甚悅,而李林甫又捋須微笑,便心中有了底,便微微欠身答道:“陛下,微臣以為,兵者,無外乎賞罰分明,有戰功者應重賞,而犯事則要重罰、甚至斬首;隴右將士大敗吐蕃有功,應予重重嘉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