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七章 九原之爭第一彈(完)(第2/5頁)

君侯,老頭子這些話,你明白嗎?”

劉知道,公叔繚是在用始皇帝的例子,來提點他。

今日地劉,未嘗不會成為明日的千古一帝……然則這千古一帝,到頭來也還是一個人!

只要是人,就難免會有喜怒哀樂。

有了喜怒哀樂,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公叔繚不是讓他做一個聖人,而是提點他,兼聽則明,不可一意孤行;還有,要培養人才。

劉:“先生的教誨,牢記在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昨日的優點,也許在今日就會變成缺點……+絕不會忘記,先生今日之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公叔繚自言自語,片刻後,臉上流露出了一抹開懷的笑意。

“先生,我與君侯今日前來,是有事要求教於先生。”

蕭何適時開口道:“如今九原郡地廣人稀,下一步如何治理,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何自幼喜好典章,然則處理這種事情,卻是頭一遭。我與君侯商議很久,沒辦法只好打攪先生。”

作為始皇帝曾經的高參幕僚,公叔繚可說的上是,和始皇帝一手打造出了老秦地輝

他聞聽蕭何的這番話,並沒有急於回答。

而是笑呵呵地看著劉,“君侯,山東戰事尚未出結果,你這樣心急,就怕是竹籃打水嗎?”

“竹籃打水,也好過臨陣磨劍啊!”

這年月,槍這種兵器,還沒有出現。臨陣磨槍這個成語,自然不適合說出來,於是劉話到嘴邊,就改成了磨劍,“王離如今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卻白白耽擱了時間。這圍點打援,看似是一部好棋,他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戰事……呵呵,卻不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公叔繚說:“君侯所言極是,其實現在地局面,根本就不需要搞你說的那個圍點打援……古人尚且知道,這一鼓作氣地道理。王離身為大將,雖通曉兵法,然則卻不會靈活運用。格局上,遠遠比不得王翦大將軍和王賁,怪不得當年,王上選擇了蒙恬,而沒有選擇王離為主帥。

他有些時候,太想當然了些。

不過,照你這樣說,王離必敗?”

劉點頭,“王離必敗!”

與早先王離還沒有開始行動不一樣。那時候劉王離會失敗,根本說不出一個條條道道。

而今,王離的行動開始了,劉的話,也就有了一定的說服力。

不過只從王離沒有一鼓作氣這一點,就說出他一定會失敗,還是略顯蒼白。但這並不重要,有時候以偏概全,並非是一件壞事。至少從王離目前的行動而言,已經有了失敗地理由。

“可即便是王離輸了,還有章在呢!”

劉+忍不住笑了,“先生,你又何必考校我呢?

章的確不容小覷,也是個能征慣戰的將軍……可問題是,他有王離那麽高的威望,有王離那樣的背景嗎?鹹陽可以讓王離掛帥而不聞不問,甚至失敗了也不怪罪;可王離一旦沒有了,章能取代他嗎?只要他有一星半點的閃失出來,趙高恐怕就會趁機,找他的麻煩。”

“君侯,你想的很遠啊!”

公叔繚說完,長嘆了一口氣,緊跟著是一陣劇烈地咳嗽。劉連忙為他摩挲後背,蕭何捧來溫水,請他飲下,這才算是順了這口氣。公叔繚抹去嘴角的水漬,將水杯又交還給蕭何。

“九原如今,有人口幾何?”

蕭何連忙回答說:“九原四十四城,在:衍、九原相繼投降之後,也紛紛前來獻降。再加上雲中郡,粗略計算後,現在大約有十二萬戶,不足六十萬……加上李成報過來的數字,共約五萬兵馬。”

五萬兵馬,守九原雲中四十四城不說,還有三千裏邊境線。

劉一旁,只能搖頭苦笑。

“這也幸虧了道子用謀,挑起了北疆胡人之間的內鬥。

東胡和匈奴之間,恐怕會有一場惡戰,而月氏國,也暫時不會過北河襲擾,大大減輕了壓力。”

“君侯!”

“在!”

公叔繚突然道:“東胡和匈奴既然開戰,你有何舉措?”

劉:“我們現在的狀況,您又非不知道……守已是問題,若想有所行動,卻是心有余力不足。”

“取地圖來!”

蕭何連忙起身,走出臥室。

不一會兒地功夫,他捧著一卷地圖走進來,在地上鋪開。

“君侯,若在二十年前,王上不管面臨多大的問題,都會不顧一切的出擊……如果我是你,我就會在這裏……”公叔繚說著話,手指地圖上的一個點,“設一個點,以輻射整個塞北。”

公叔了所指的那個地方,是位於趙長城和假陰山之間的地區。

在後世,這裏被稱之為‘武川’,也是在六百年後,建立起隋唐兩朝的關隴軍事貴族發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