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二溝(第3/5頁)

兩溝之間的原地,當地人稱之為麟趾原,又稱南原,這塊位於潼關南面,長約二十多裏,寬約四、五裏的平坦之地,舊日多是潼關守軍屯糧種麥之所,原上也聚集了一些衛所村落。

以軍事上的考量,守住遠望溝與禁溝,敵軍就不能潛入陜西,更不能繞到西門,潼關城池就不會被團團圍困,來自陜西腹地的援兵與糧草,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支援。

所以二溝非常重要,與潼關蟬聯才使得城池固若金湯,故有“故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弗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市尤一室之內,杜門塞竇,以防鳥雀之入,而忘閉其牖也”的說法。

歷史上唐將田令孜率兵十萬鎮守,黃巢偷偷越過遠望溝,又越過禁溝,繞到城的背後,才奪取潼關,直搗長安。

李自成若想發揮人海戰術,也唯有攻入麟趾原,圍打南門,南水門,上南門等處,否則若只想攻打東門,北門等,必敗無疑。

只是闖賊各將飽經戰陣,自己能想的,他們肯定能想到。

眾人匆匆來到上南門,這裏仍然是麒麟山的一部分,城門稱為“淩雲門”,城墻往西面過去,則是下南門“迎熏門”,還有南水關。

以地勢來說,上南門頗險,劈開坡地為城門,便若東門一樣,不好攻打。

下南門基本在平坦的原地上,南水關也較緩,不過南水關的城樓西段城墻,已經連接上了鳳凰山,賊軍若是渡過遠望溝,主要攻打的,應該就是下南門了。

當然,就算攻打下南門,也不是那麽好打的,城墻高厚,有四丈之多,馬面聳立,增加了城段的防守能力,而且只攻打一個城門,也會讓闖賊龐大的兵力無用武之處。

所以他們應該還會攻打上南門與南水關,上南門雖險,總好過打東門,南水關眼下潼河也不深,眾賊應該會踏著河水攻關。

他們可能還會攻打禁溝,嘗試繞到城背,假如他們能先期打下遠望溝的話。

“估計闖賊會翻越牛頭塬,過各個溝壑原面,布兵對面原上。那方再難走,也好過走金陡關入東門,他們幾十萬兵,也才能擺得開……也才能以優勢的兵力,攻打遠望溝,攻入麟趾原後,可一面攻城,一面攻打禁溝防線……”

高尋沉思說道。

對面溝溝壑壑,原面塊塊,然常年村民行走,總有一些交通的小路,流賊又是人多,擴大路面不是難事……到了溝對面那塊平坦龐大的原地,也才可以使他們擺得下兵力,從容攻打過來。

而若走金陡關入東門,那種幾裏長狹窄險隘的路面,官兵太好設伏了,闖賊定會落得個哥舒翰的結果,這一點,他們想必也會想到。

眾人都贊同高尋的看法,一幕僚道:“所以,我師第一道防線,便是遠望溝,不可使賊進入南原。”

眼前這片南原地,視野遼闊,平坦的地面一直向南延伸到秦嶺,東西兩溝之間原地寬度也在數裏,上面分布了不少城堡村落,周邊稀稀拉拉種了一些麥子,向是潼關衛重要的屯糧之地。

看著這個地方,孫傳庭心潮起伏,當年楊閣部設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闖賊被曹變蛟等逼入潼關,自己奉恩師洪承疇之令,在這南原,還有附近,設置了三重埋伏。

闖賊中伏,於南原之戰幾乎全軍覆沒,屍積如山,最後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那時闖賊惶惶如喪家之犬,沒想到幾年過去又再興起,還主動來攻打潼關了。

他的目光看向上南門東南處約二裏外的一個小堡,那堡又建在略高的一個原上,當地人稱東塬,同樣緊鄰著遠望溝,對此堡他有些印象,沉吟道:“那是陶家莊?”

張爾猷道:“稟督臣,是的,此堡現內有守兵三百,守護從溝對面過來的一條官道。”

從遠望溝過溝來有眾多的小道,內中還有些官道,沿著溝邊原上建了一些堡墩,守護這些要害之處。

吳爭春道:“孫督,陶家莊地利極重,我師據之,於西處炮轟,上南門同樣發炮呼應,流賊必不能攻打上南門。反之陶家莊被賊奪取,居高臨下,窺我關內,甚至可發炮轟打。”

孫傳庭面色嚴肅的點頭,此堡之重,他也是一眼看出,他道:“出關看看!”

……

一行人旋風一樣策馬出了上南門,首先從原地奔上陶家莊堡,城堡已經年久失修了,雖城墻夯土仍然厚實高大,但處處長滿荊棘,墻根邊上,更布滿了蕪亂的荒草叢堆。

這堡的北面,南面,布著一些堅硬的野棗刺,然後高低錯落的,分布了一些麥地,內中的守軍,很多人正在塬上鋤地,他們說是士兵,其實更象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