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二溝(第2/5頁)

潼關是一個龐大的雄關,城周就在二十多裏,城池內沿著潼河兩邊,還分布有數千畝田地,就算城池被圍,短時間內,也不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腳下的麒麟山,更是個重要的防守地點,守護著潼關的東面與東南面,站在城墻上看去,城墻與山原融合一體,依著地勢起伏。

而且墻下的麒麟山坡修飾得頗為奇特,不是普通山嶺山包那種斜坡,而是坡面呈台階狀,一階一階如台階般。

這自然是為了增加山嶺的防護力,山勢呈斜坡狀,一些驍勇的敵人,可能還會一鼓作氣的沖到城墻下,然這種台階狀,每階的陡度距離還在二、三米……

先爬上去再說吧,爬完一階還有一階,等爬到城根下,城墻的守軍,已經殺死他們多少遍了。

而且這種形勢,雲梯都無法搭。

站在城墻上,已經可以看到山腳下緊臨高深的遠望溝,交通陜西與河南的官道在此下溝,然後又上了溝遠去。

眾人往對面眺望,遠望溝對面,牛頭原在道路的右面高聳蔓延,臨近黃河邊是高崖,中間是黃土巷坡。然後官道上溝後從黃巷坂劈開,形成窄狹險峻的通道,數裏之長,一直連接向潼關的第一關金陡關。

看著那方,一幕僚忍不住道:“五裏暗門,嚴險周固,襟帶易守,若流賊以此路來攻,我師可在牛頭原設下伏兵,定可如當時胡兵在函谷關那樣……”

孫傳庭搖頭:“此處是易於伏兵,然闖賊沒有那麽笨!”

溫士彥也嘆道:“下官也認為,流賊不會自金陡關來攻!……潼關東、東南、北三面,依山高築,傍水而立,我師占盡地利,便是闖賊到了城下,又如何排兵布陣?是以……”

眾人異口同聲道:“他們定會越過牛頭塬,窺探遠望溝,甚至進入麟趾原……”

高尋眺望南方,更斷然道:“復得隴,又望蜀,若攻入麟趾原,他們還會攻打禁溝,力圖繞到西城!”

潼關之勢,便是離南數十裏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西有華山,城池所處,其實是在一片平原上。

但千百年來由於秦嶺溪流切割,洪水沖蝕,形成了諸多破碎零亂,溝壑縱橫的原面,對交通與用兵都是極大的障礙。平原之上挖掘壕溝,都可以阻敵之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造就了潼關奇特的地形。

南面的秦嶺難以翻越,北面的黃河難以度過,然後從秦嶺流向黃河的溪流,造就了眾多的溝谷。這些溝谷還多是南北走向,正好卡住了河南通向陜西的道路。

粗粗一數,潼關境內,南北走向的溝壑就有近千條,十裏長的溝壑也有十余條,將一個平原切割得支離破碎。很多原地還高低不等,有著落差。

溝壑處處,原高溝深、陵谷起伏,這樣的地勢,當然不好走。

便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在平原上走著走著,前方好好的地面,突然出現一條深谷。除非翻過深谷,否則繞道而行,極可能要繞上幾天,望原跑死人。

或許單人獨馬,藝高膽大者可以慢慢翻越,但有行李車馬,拉行輜重者,難道可以飛過這些不時出現的溝塹?

有些溝谷落差甚至達到上百丈,所以就需要道路。

函谷關其實也是這樣的地勢,稠桑原向北一直延伸到黃河岸邊,黃河由原畔流過,兩相連接,無有隙地。原上溝壑繁多,落差普遍在百丈,河邊更懸崖高聳,所以東西大道只有橫過稠桑原,別無它路。

也正好有一條深溝可以作為通道,就造就了函谷古道的險要,站在溝下往原上看去,谷深崖絕,山高路狹,本質上,潼關、函谷關,都是黃土高原地勢的延續。

後來黃河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處有了灘地,過往行旅就可由灘地行走,不必再橫過原地,函谷關險道沒人再走,哥舒翰悲劇不再。

潼關的優勢,除了秦嶺、黃河,也更多體現在溝谷上,最有優勢的溝谷便是兩條,一是遠望溝,一是禁溝。

遠望溝就在潼關之下,城池東南麒麟山腳處,北接黃河,南面向秦嶺方向延伸,長達二十多裏,溝長谷險,可謂守護潼關城池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後遠望溝西去約五裏,有一條平行溝谷,便是禁溝。

此溝更深更長,南接秦嶺蒿岔峪口,北至潼關城南面的石門關,長達三十余裏,深深攔住任何想從河南通向陜西的行人,讓他們只能走潼關城門。

歷代也認識到禁溝對潼關的重要,在溝的兩面,建了眾多烽火台,每三裏就修一台,還有十二座配套的城池,稱為十二連城。

平時禁商旅,禁行人過往,還禁止砍伐溝中樹木,於是與秦嶺、潼關一起,形成了飛鳥不能逾越的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