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第2/3頁)

這也避免他們由怨生恨,考三年剛剛好,連考三十年,很多秀才皆會產生強烈的報復社會念頭,便如牛金星等人。

歷來破落秀才,也盡是民間造反的文人主力,洪秀全便是一個。

最後能考入大學者,更無不是品學兼優,意志堅定之士。他們能畢業的,拿到畢業證書便是進士,算優秀學員,直接授騎尉勛階、或享受正科級待遇。

不能畢業者,也沒有再復考的機會,直接就是一張結業證書,仍然算舉人身份。他們將以普通學員之身任甲長等務,享受上士勛階或副科級待遇。

同入大學者,誰比誰差勁?誰不想拿下更好成績,享受更高職務待遇?而且機會只有一次,也逼著他們去努力,不是說上了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

這些天子驕子,順利的話,從童生步步升上來,畢業後一般也就在二十三、四歲,正是大好年華,為國效力之時。

對這種年限限制,李邦華贊不絕口,他更認為宣府鎮官學網羅了一切精英。民間一些私學,只能籠絡童生級別的學子,對官府形不成威脅,反而成為補充。

這不象大明各地,便是進士級別的學子,多由各處家族商行學院資助,他們出來任官後,當然成為了各利益集團的馬前卒,各地黨爭之器皿。

而且便是童生,宣府鎮一樣機會多多,不說各路的民間技校,官方在每路也設了專職技校,盡可入校學習一技之長。

現在宣府鎮各處,不論官方民間,還在大力興辦“成人小學”,拿到小學畢業證的童生們,紛紛被請去當先生,十幾歲的人,教一大幫幾十歲的成年人。

還有童生畢業後,就留在本學堂教書的。

“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

大將軍王鬥說的話,越來越受到眾人認可。

確實,學識的作用,在宣府鎮作用越來越大,不想幹苦力,就多學點學識吧。所以很多工人農戶,紛紛在空閑時間,進入成人小學內學習,爭取也拿到一張畢業證。

李邦華有些激動的對朱之馮道:“此為我大明科考未來改制之方向!”

當然,宣府鎮的做法,對教育的投資太大了,朝廷財政如何應對?

朱之馮久在宣府鎮,當然知道,他說道:“李公有所不知,此處除了官府的投入,其實民間捐贈力量也不小。依下官估計,或許快要達到辦學金額的一半!”

依他說的,宣府鎮戶籍分為幾等,一般想拿到綠本者,除了屯堡外,可能要一、兩年時間。但若捐一大筆錢給教化司、收容所、孤兒營等等,不但可獲得稱號,這戶籍上面,也可以往上提一提。

而且宣府鎮這個地方,等級越高,各類緊俏賺錢行業,才可以優先參與,所以各界捐錢捐物,非常的普遍。

又學而優則仕,地方培養出更多的讀書人,是很多人的共同認可,便如保安州,此處捐錢之風最甚,便是州內出來的官將士兵們,每年都會捐出很多錢用在地方教育了。

所以東路才能有五所中學,保安州更占了三所,就是因為該地捐錢太猛了,保安州地方官府,辦的學校也是全鎮最好的。

李邦華皺起眉頭,他對保安州印象並不好,他淡淡道:“如此,宣鎮一地的軍政大權,豈不是被保安籍壟斷?”

朱之馮搖頭:“沒辦法,誰讓保安州人最有錢,又最大方?”

不過他說東路余處,還有宣府鎮各路,也意識到這種情況,奮起直追。很多移民到懷來城,延慶州的富戶財主,為了讓子弟在宣府鎮謀得一席之地,一改往日一毛不拔的作風,也踴躍捐錢捐物起來。

或許他們以前在大明余處是抗稅漏稅的先鋒,到了宣府鎮後,反成為人人稱頌的大善人。

就朱之馮知道的,某個移民到延慶州的富戶,就曾獲得王鬥親手頒布的“大慈善家”獎牌,因為他一口氣向當地教化司捐銀超過一萬兩,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

朱之馮知道此人,這個叫馬西貝的家夥,自稱馬大善人,其實未移民前在昌平是出名的鐵公雞,最擅囤積居奇,更幾次煽動罷市,讓當地官府收取商稅的舉動化為烏有。

現在如此樂善好施起來,成為正牌的馬大善人,讓人大跌眼鏡。

聽了朱之馮的話,李邦華內心也不知什麽滋味,此些兒輩,在大明各地抗稅逃稅,到了宣府鎮,卻如此的慷慨大方。

……

二人此後無話,一路來到該屯堡的學堂前,卻是在南山腳下,不遠處有一條河流經過,岸邊滿是田地。

學堂頗大,匾上掛著“沙河鄉國民小學”的字樣,聽說國民小學這詞,是王鬥很早前就定下的,而且各學堂實行的是寄宿制,平日不得歸家,只有逢假才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