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淒涼(第2/3頁)

溫士彥屬於有城府,又風度翩翩,擅長交遊的人物,文者,與河南巡撫高名衡,保定總督楊文嶽等,都可以從容應對,宴遊玩樂,武者,與總兵陳永福,虎大威等,也可以款款而談。

一時成為開封城風雲人物,很多人對他的學識與風度心折不已,爭先結以為榮,甚至有人私下嘆息,感其明珠暗投,甘為武人賣命,沒的埋沒自己名聲。

靖邊軍的贊畫參謀,都頗有儒將風采,氣質上不用說,很多人將溫士彥誤以為文人出身,就可以理解。

溫士彥也不點破自己原武人身份,只是笑著言說,永寧侯有大才,能為之效命,是吾之福份,再言,他現在也不算武人,而是勛貴,身份尊榮,淩駕文武之上,值得效力。

私下裏,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都有拜訪觀察團,對當前戰事,團內眾贊畫分析後,認為流賊勢大,行蹤詭異,不該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應該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

只是,他們在開封只有觀察權,不說決策權,連建議權都沒有,城內眾官員看似客氣,然彼此吟風弄月,指點山河可以,一談具體軍略,皆左顧而言他,頗有敬而遠之的味道。

溫士彥的做法,是通過曹變蛟、王廷臣二人影響方略決策。

二者與王鬥親善,也對彼軍中參謀制度頗為看好,再其他們是伯爵,身份尊貴,位在丁啟睿、楊文嶽、高名衡等人之上,就算軍事上他們受丁啟睿等節制,仍然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開封的大軍,不前往汝寧府,就是他們影響的結果,當然,這個決策,也附合此時開封官將的利益。

不過流賊大軍逼向歸德府後,朝廷坐不住了,楊文嶽、高名衡等人也坐不住了,歸德與徐州的重要,明眼人都看得出,朝廷也決對不許漕運被斷,甚或流賊湧入山東與北直隸地界。

就算曹變蛟、王廷臣壓住楊文嶽人等,然崇禎帝親自下旨,他們卻不得不聽,況乎“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這個策略,也有實際困難在內。

眼下李自成聯合了羅汝才,孫可望,革、左五營等部,眾號七十萬,馬兵近十萬,就算抺去虛頭,兵馬仍然浩大,直搗黃龍,有那麽好搗嗎?畢竟現在流賊的戰鬥力,不比初興的時候了。

七月的時候,李闖軍隊在歸德府一帶肆虐,就算府城高深,一時難以攻下,然周邊睢州、寧陵、鹿邑、柘城、永城等地,卻先後攻陷,闖軍滾滾馬隊,甚至直奔徐州。

與歸德府一樣,這些地帶,同樣黃河水患頻繁,百姓苦不堪言,隨便數百馬隊到達,都可以脅裹出上萬饑民,他們攻掠攻城,在闖軍大部還未到達,就事先攻下了一些城池。

闖軍的馬隊,甚至奔到運河邊,燒毀了部分漕船,朝廷上下皆驚。

七月中,在朝廷嚴令下,經過扯皮商議,曹變蛟、王廷臣領自己馬步大軍東進,虎大威等人,則留在開封府,視戰情情況相機支援。

一路行進,滿目荒涼,四野蕭條,鄉間所處,皆是十室九空,道路邊上,不時可見倒伏的餓殍。

長時間的旱災,兵禍,流賊的洗劫,河南處處,慘不忍睹。

不過曹變蛟、王廷臣都有些麻木,一路南下進入河南,這類慘狀,看得太多了。

知道糧草的重要,所以此次出戰,他們在軍中多帶糧草,只是他們沒有靖邊軍的輜重營,運力不足,軍中一般數日,最多十數日的糧草,余下的,大部要靠當地官府支持了。

河南巡撫高名衡,也答應曹、王二人,會盡最大的力量,源源不斷將糧草供應上。

此時的路途,開封到歸德府城,約有四、五百裏,離開開封後,走到陳留,沿途便有不少流寇流民出現,這些餓紅眼的人群,還想打劫他們的糧隊,在軍中鳴響鳥銃後,便一哄而散。

約走到杞縣,離歸德府地界不遠,周圍便有不少闖軍馬兵出現,不時奔來迎往,密切關注這支大軍情況,若對情報的重視,不論張獻忠或是李自成等,都不會差於王鬥,差別在於各自哨探能力罷了。

曹、王二人軍中哨騎,不斷的驅趕這些流賊馬隊,然他們騎兵雖然戰力比流賊馬兵強,不過窺探之賊太多,出現折損後,他們也舍不得更多的放出拼殺。

大軍進入歸德府睢州地界,更是一隊隊馬兵前來騷擾,甚至奔到後方去,騷擾後續的押運隊伍。

為了掩護糧道,曹、王大軍,行進更為緩慢,軍中糧草,急速消耗下去,後方的補充,卻時斷時續。

而進入睢州地界後,不但流賊馬隊,便是他們的步隊,裹脅之饑民,皆頻繁出現,從睢州、寧陵、柘城幾個方向撲來,有時甚至一日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