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淒涼

六月中旬,原本以為要逼向開封的李闖聯軍卻在太康停了下來,不但如此,他們一部分軍隊還回師汝寧府,攻打甚急。

開封城內外大亂,汝陽城內有崇王朱由樻在內,藩王所在,若是失陷,眾人其罪甚大。

此時督師丁啟睿領四鎮援兵方到許州,慢吞吞的,還沒趕到開封。

不過消息傳到時,他們反離汝陽城最近,在丁啟睿責令開封將官援救時,保定總督楊文嶽、河南巡撫高名衡百般推脫,他們暗示丁啟睿,救援汝寧府,應該近的去救,而不是遠的跑去。

丁啟睿沒辦法,只得與左良玉、楊德政、方國安等人商議,此時武人跋扈,左良玉等更難以指揮,他們都覺不應回返汝寧,免得中了賊人奸計。

丁啟睿書生出身,沒什麽軍事才能,處事更為優柔寡斷,一時覺麾下說得有道理,一時又覺親藩重地,不可不救。

這樣左搖右擺的十余日,一直到了七月初,因汝寧府軍情非常緊急,才定下決心,率軍往救。

他麾下當然平賊鎮戰力最強,不過左良玉桀驁不馴不說,麾下更是軍紀極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方國安也是反復無常之輩,屬於那種油滑之人,不見兔子不撒鷹。

楊德政人稱有謀略,當年全國大練兵,就是他的提議,他上書朝廷,認為流賊之所以難平,是因為他們出沒無常,流動不居,要想滅賊,關鍵在於加強地方武裝。

他建議地方實行“裁練”,府,裁去通判,設練備一職,品級相當於守備,州裁去判官,縣裁主簿,皆設練總一職,品級相當於把總。

練備、練總,都隸屬於知府、知州、知縣,專門負責訓練鄉兵,職責便是捍衛鄉土,不得調往他處。

數額上,每府練鄉兵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他的上書,得到朝廷的欣賞,特別當時楊嗣昌的欣賞,提議先在畿輔、山東、河南、山西實行,然後推廣到其他地方,楊德政更因此由副總兵升遷為總兵官。

然此議實行效果很差,各地方無非虛報一個練兵數字,然後借“練餉”之名拼命搜括,給本已危急的國勢添上一把火,總體言之,楊德政屬於紙上談兵之輩,看不到實際情況。

而且他們中原腹地官將,馬步不多,機動力很差,經常跟在流寇後面吃灰,作戰主力更為家丁,個個都非常珍惜,回兵往救後,看似與流賊打得難解難分,其實都是打和戰。

或砍些流民百姓腦袋,就急報大捷,吵著要軍功賞銀。

楊德政、方國安更被流賊伏擊了數次,麾下兵馬散去不少,不過一路他們也收降了不少脅裹之流民饑兵,搞到最後,營中聚的不知是兵或是賊。

又因軍紀變得更壞,糧草供應,也時斷時續,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都靠搶掠獲得軍糧,賊也搶,兵也搶,加上散亂的潰兵,流寇到處流竄,沿途遭受兵災,賊災的百姓欲哭無淚。

楊德政、方國安等雖報大捷連連,其實沒有取得什麽大的戰果,流賊仍然攻打汝寧府甚急。

楊德政更又在西平慘遭伏擊一次,這次楊德政極慘,麾下只余百十騎逃脫,就算日後收羅潰兵,也沒收回多少,只得收集一些流民充為營兵。

左良玉倒在上蔡大敗伏擊的數萬流賊,雖然他們馬兵大多跑了,不過打敗這麽多步卒,也足以讓他得意自豪了,而且他獲得降兵數萬,聲勢更張,使得丁啟睿更依為器重。

汝寧府戰情解圍,丁啟睿麾下數鎮損兵折將,只成全了一個左良玉。

藩王無憂,麾下大捷,丁啟睿得意洋洋,不過眼前局勢,流賊戰略,丁啟睿也覺迷霧重重,摸之不透,大股流賊南下不久,又聞報有數十萬賊騎逼向歸德,甚至是徐州。

歸德為江淮要沖,東面的徐州,更離漕運不遠,而且從歸德,徐州渡過黃河北上,直接就進入山東,北直隸地界,不容有失,丁啟睿大驚之下,急令保定總督楊文嶽、河南巡撫高名衡等救援。

此時他身在汝寧府,距離頗遠,麾下又與流賊連場大戰,將士疲憊不堪,自然理直氣壯,只令開封附近的官將救援,更不說,開封附近,還有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等強軍。

……

“宣府鎮軍事觀察團”到達開封時,上下都對這個觀察團充滿好奇,該團大使,便是擁有左校尉勛階的贊畫溫士彥。

靖邊軍參謀司以溫方亮為大使,韓朝、鐘顯才、鐘調陽、高史銀、孫三傑、李光衡、趙瑄等為副使,下有作戰科、軍研科、軍教等諸科,溫士彥,便是隸屬參謀司軍研科下,此時更是一科的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