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前沿

皇太極端坐位上,環視屋內肅立眾臣,他首先將目光注視到錦州前線總指揮,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頭上:“鄭親王,錦州之事由你主導,布置如何,你為眾臣說說吧。”

一邊說,卻突然咳嗽幾聲,說來他本來有風眩症、高血壓諸病,全國總動員後,他擔憂前線之事,一路騎馬急進。到達前線後,也顧不得休息,立即視察各地形勢,這身體,不免更差了下去。

濟爾哈朗擔憂地看了皇太極一眼,恭敬應道:“奴才尊旨。”

他說道:“諸位大臣王公,這次錦州之略,算八旗,外藩蒙古,高麗在內,我大清國一共出動二十五萬兵馬,連十二萬阿哈雜役,余者各旗甲兵,未披甲旗丁,計有十三萬余人。”

“現錦州圍困,環城立了大營八座,鑿了三道長壕,布置的兵馬,主要是安平郡王的鑲紅旗一部,和碩兄禮親王正紅旗一部,還有余旗一些甲兵。計有旗丁一萬五千人,內甲兵一萬二千,又有兩萬阿哈雜役。祖大壽雖號城內有兵超過二萬,不過都是原各堡守軍,有戰力的,只是其本部數千人馬,一萬五千旗丁,連二萬阿合雜役圍困足夠。”

眾人點頭,安平郡王就是鑲紅旗旗主杜度,他原來為安平貝勒,崇禎十二年後,他因功封為郡王。

不過當年那場戰事,他麾下兵馬折損不少,雖然回國後,將很多旗下滿、漢、蒙等余丁,還有許多奴才包衣擡為旗丁,將各牛錄人口補齊,不過精銳的戰士不是那麽容易補充的,戰力下降不少。

特別八旗滿洲正紅旗,當年連旗主嶽托都被王鬥斬殺,損失嚴重,這戰鬥力,更是大大降低。

所以未來乳峰山戰鬥,他們基本不參加,只負責錦州之事。

而且二旗剩余的旗丁,連同一部分八旗兵馬,還駐守在義州等地,負責監視三萬跟役屯田運輸之用,還有防護後路之意。

鄭親王濟爾哈朗繼續說道:“現我乳峰山,附帶松山堡東面的黃土嶺,東南處的松山,還有石門山,石家嶺,紫荊山,磨盤山,錦昌堡、沙河堡、大勝堡各處。駐守兵馬有八旗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一部兵馬,又有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大部,外藩蒙古,高麗軍一部,計有旗丁七萬人,內甲兵五萬八千,又有雜役阿哈約五萬,正面與明軍對決。”

“余者旗丁三萬,內甲兵二萬余,阿哈雜役三萬,駐守在白廟堡,用來渡過女兒何,進攻杏山,截斷明軍糧道之用。”

“不過哨騎回報,明軍在五道嶺等地大興土木,對後路防護甚嚴,斷其後路,不容樂觀。”

他嘆道:“洪承疇素來小心,明軍的戰力也比往年提高不少,我軍幾次設伏,如在杏山設伏,在松山設伏,都沒取得什麽成果。這次明軍兵威極盛,錦州之戰,需得謹慎。”

聽了濟爾哈朗的話,眾人都是面有憂色,這次的仗不好打啊。錦州之戰,清國傾國而來,國內守留的,只是一些老弱殘兵,若一個不小心,就是滅國之禍。

按八旗的編制,最小單位為牛錄,每二百人到三百人為一牛錄,父死子繼,兄亡弟代。當然,不是說一個牛錄就是二、三百人,而是說每一戶出一個壯丁,“丁”按古時的說法,就是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

一般而言,一戶都有幾口人,內有丁數不等,有時二、三丁,有時五、六丁,視各戶男人的生育能力。所以清國每牛錄人口,有二、三百戶,一般在一千口到二千口人不等。

在清國中,當兵的稱旗丁,分披甲旗丁,未披甲旗丁。暫不當兵的叫做“余丁”或者“閑散”,他們也可以跟隨出戰,作為跟役一種,地位高過那些奴隸阿哈們。

每牛錄二、三百丁都是兵,可不可以披甲,就看各兵能力了。不過清國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就有參加考試,達標就為守兵(步甲),享有軍餉,享有盔甲,隨後考核到馬甲,巴牙喇不等。

各牛錄中,甲兵比例還是很高的,畢竟作為旗丁,成年當兵,他們從十歲起就考核,到十六歲,十八歲,二十歲還不能披甲,在周遭尚武的氣氛中,也太丟人了。

只是此次錦州大戰,幾乎各旗牛錄下旗丁都有出戰,很多余丁也跟隨出征,還有當年大量掠來的漢人等奴隸追隨,國內青壯一掃而空。若此戰輸了,對清國而言,確實是一場滅頂之災。

皇太極點頭,對濟爾哈朗表示滿意,濟爾哈朗處世謹慎,為人沉穩,這番布置,沒什麽缺陷,自己巡視乳峰山各處後,也挑不出毛病。確實老成謀國,值得自己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