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寧遠爭議(下)(第2/4頁)

蔡懋德說道:“塘報傳來,松錦各處的奴軍越來越多,他們這是增兵了?”

眾人一凜,若是這樣,那以後的仗就不好打了。

王鬥更是雙目一寒,他是知道的,歷史上松錦之戰,清國雲集的大軍最終達到二十四萬。

其實經過多次入關劫掠,擄獲人口,皇太極時代,他們丁口達到最高峰。奇怪的是,入關之時,八旗丁口反而減少不少,史書家估計,可能是戰事,疫病等方面造成的減員。

當然,到松錦的清人很大部分是各旗未披甲旗丁,包衣奴才什麽,戰力比不上正規軍,但造成的聲威還是很大的。

他開口道:“現松錦奴軍,總數有多少了?”

在座各位總兵都是仔細傾聽,洪承疇只是搖頭:“哨探粗粗估計,已經超過八萬,實數多少,難以勘查。”

王鬥心中搖頭:“情報方面,明軍做得不足啊。”

監軍張若麒很注意上首洪承疇的神情,此時他輕咳一聲,將眾人注意力轉到自己身上,說道:“王師己盡數到達,現錦州危急,我援軍需盡快前往松錦各處,若錦州被奴賊攻下,那就萬事休矣。”

說到這裏,堂內各人同樣擔憂,他們是來入援的。若錦州等城被清兵攻下,那這次聲勢浩大的應援行動就成為一場笑話,眾人非但無功,反而有過,一時間附合的人不少。

洪承疇搖頭:“現奴賊兵力布局尚未查清,各方不詳,怎可倉促進軍?”

兵備道張鬥、王之楨、蔡懋德都是附合,認為兵兇戰危,不可倉促行事,免得墜入賊人奸計,總得各方查清楚再說。

聽眾人爭議不休,張若麒眉頭一皺,他猛地站起,厲聲喝道:“前怕狼後怕虎,怯戰畏戰!敢問諸公,若遲遲不進軍,致使錦州失陷,諸公何以向聖上交待?向本兵陳大人交待?若諸公不可決,本職便向朝廷上書,由聖上來定奪吧!”

他這一喝,堂內立時凝重起來,先前的友好輕松氣氛,蕩然無存。

洪承疇雙目一寒,張若麒一個區區兵部郎中,竟對自己一方大員大呼小叫,實是無禮!他是幾品,自己是幾品?

不過,洪承疇轉念一想,現張若麒身為朝廷監軍,代表的是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甚至有可能是皇上的意思,方才他說這話,難道皇上與眾臣都達成一致了?若自己與朝廷唱反調……

他心念微動之間,一時間沒有說話,似乎以督師之位,竟被張若麒這個小小監軍壓迫下來。堂內各人看得大跌眼鏡,轉動別樣心思,只有王承恩嚴守不插手方略原則,閉目靜坐不語。

洪承疇看向遼東巡撫邱民仰,邱民仰略一點頭,洪承疇又看向王鬥。

不說王鬥身為忠勇伯,身份高貴,便是當年王鬥雄姿,特別在通州逼退清軍的情形歷歷在目,給洪承疇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王鬥意見對他很重要。

洪承疇溫言道:“忠勇伯怎麽看?”

一時堂內目光,都聚在王鬥身上,文官謀劃方略,向是大明傳統,此時督師不問余者總兵,連吳三桂都不問,只問王鬥,可見王鬥今時不同往日。

不過謀略方面向是大明各武將短處,戰場拼殺可以,讓他們授計獻略,擬定幾個方略出來,他們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有心而無力。

王鬥沉思,按目前的情形看,清人比歷史上提早增兵了,自己這個蝴蝶效應,扇得越來越大了。確實得進軍了,免得錦州被提前攻下,大軍入援成為一場空談。

他說道:“洪督,諸位,鬥以為,東虜賊計明顯,就是要逼迫我師進軍,以便在途中達成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之計,無非趁我師急行,設伏打援罷了。那又如何?只要我師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多派哨探,中伏的可能性就極少。他們來的兵多,正好會戰,來的兵少,正好將計就計,挫其軍心士氣!”

王樸與符應崇首先叫好,楊國柱,曹變蛟、王廷臣接著贊同,一幹老將如劉肇基、李輔明、左光先都是點頭,認為可行。這也是雙方爭議不下,兩全其美之策。

張若麒哈哈一笑:“正是如此,忠勇伯之言甚合吾之心,我師不得急進,也不得畏進,但立時班師進軍,那是肯定的。”

他對洪承疇施禮道:“方才本職焦燥了一點,但也是一片公心,萬望洪督師不要介懷。”

洪承疇微笑道:“有張郎中贊畫方略,是本督之福,王師之福,本督哪會介懷?張郎中請上座。”

兩人又是一團和氣,便如方才的沖突不存在一般。

此後說起大軍開拔之事,依目前情況,王師行軍,主要危險之地便是過了塔山城的松、杏一帶。依洪承疇的安排,杏山一帶丘陵山險較多,可行步營與車營,松山一路平坦,有利於騎兵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