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逼臨郟縣(第3/3頁)

對於汝州、洛陽的戰事,王鬥不認為會有什麽意外,他主要考慮到時襄陽的戰事。

若是糧草囤積在郟縣,郟縣到襄陽直線距離七百裏,依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時間,舜鄉軍飛馬援救襄陽,糧草補給是個問題,得想個萬全之策。

……

午後,王鬥與陳永福的中軍到達郟縣,郟縣傳為張良故裏,於伏牛山北部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北為神屋山,南為汝水,順著這條河川之地往西去百裏便是汝州,也算是咽喉要地。

王鬥與陳永福到達郟縣,當地縣城早被夷為平地,四面的城墻殘缺不全,大部消失,內中房屋也大多被毀去,留下滿街的殘磚斷瓦。這便是李自成軍隊的“傑作”,俗稱“鏟城”,李自成與張獻忠等人向來如此,每到一地,便焚蕩屠夷一空,各處城墻也盡數毀去,免得官兵再次占據,他們攻打不便。

不但郟縣,汝州境內被攻陷的幾座城池,魯山、伊陽、寶豐,都是如此,到處清潔溜溜一片。

沒有城墻保護,便是內中僥幸存有居民,也無法在這匪徒多如牛毛的時代生存,加上能搶的東西都被搶走了。所以當地除留下一些聽天由命的老弱外,能走的都走了,有些遁入山區,大部分則加入流寇的軍隊。

不患貧而患不安,亂世之中,便是百姓想安於貧苦,努力耕種也不行,只得這樣惡性循環下去。

不過王鬥還是打算在這個殘破的縣城內紮營,放眼四周,到處一片光禿禿的。眼下寒冬時節,紮營在殘破的縣城內,總比紮營在野外之地要好。內中房屋雖然多半被毀,總有一些可以居住,對舜鄉軍來說,有犀利火器在手,那些殘破的城墻,足夠防護大軍了,比軍營的壕溝木柵要好。

李光衡與孫三傑的前軍早幾日到達郟縣,對縣城略為清理,掩埋內中一些殘留的屍體,清出水井,整理屋舍,理出可供大軍紮營的幾片地方。

當王鬥大軍到達時,李光衡與孫三傑還在賑濟當地的災民。他們的大軍早幾日到達,先是對縣城內殘留的一些老弱施粥賑濟,隨後郟縣境內聞風而動,絡繹有災民來到,希望這只仁義的大軍給口粥吃。

王鬥與陳永福中軍大部到達時,聚在郟縣破損西門外的災民已經達到數千人,或許這災民的數目還將持續不斷擴大。望著那些在寒風中哆嗦,臉上卻充滿渴望的災民,王鬥默然不語,當地百姓只要有一口飯吃,就會對生活重燃希望,只嘆自己能力不夠,無法救活更多的人。

對孫三傑的舉動,王鬥是贊成的,不說人道主義,賑濟郟縣,汝州境內的饑民,對將要進行的汝州之戰也極有好處。如清兵一樣,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慣用的手法,便是使用細作與饑民內應,往往攻陷城池後,己身損失頗小。

流寇橫行地區的饑民往往兩頭跑,若官府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就為官府效力。若流寇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就為流寇效力,一切,只為了活下去。

當地災民使用得當,情報的刺探,反間諜方面,都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