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逼臨郟縣(第2/3頁)

各樣旱、蝗大災是其一,不說還沒到達的郟縣,那邊早已被流寇毀去。便是長噶、禹州一帶,已是流寇肆虐的重要地帶,兵匪反復掃蕩後,當地想找個完整的村子,真的很難。

能幸存的,一是各地的州城縣城,二便是那些聚團的大村落,或是臨山近河的大寨,幾個,十幾個村落合並一起。不論這些大村或是大寨,無不是圍深濠,布密箐,高築牛馬墻。有些寨墻之深厚,一點都不會差於當地縣城州城,似乎郟縣內有一座臨灃寨,抗戰時連日軍精銳部隊都久攻不下,只好灰溜溜繞道而去。

這些大村大寨,一般為當地豪強或是高姓大族才有實力建築。他們結寨自保,在亂世中搖擺不定,在流寇,官兵,清軍中搖來搖去,一切從自己的家族利益出發。

豫東之地土地平曠,除了平原還是平原,除了黃土地還是黃土地,四周寂靜無人,連樹木都很少。寒風夾著雪粒撲面而來,更增加四下的淒涼靜寥。

“王將軍,依腳程,今日我軍可到達郟縣,讓將士們好好歇息,行軍幾日,將士們可累得慌。”

王鬥策於馬上,正在眺望思索,他身旁的陳永福突然說了聲。

他的臉色很不好,僅從這幾日行軍來看,他的前鋒營與舜鄉軍差距便明顯體現出來。

隆冬苦寒下,他營中軍士個個罵罵咧咧,特別那些運送輜重的民夫,更是個個苦不堪言,行動間拖拖拉拉,反觀那些舜鄉軍戰士,每日行止中仍是精神抖擻,隊列嚴整!

他們行軍時還披掛沉重的甲胄,反觀他部下將士,公然違反大明行軍必須全副武裝的軍律,盔甲兵器,全部交到後軍的輜重隊運送。就這樣,還每天走得要死要活的,全靠陳永福的家丁營督促鼓動,言明解了汝州之圍後,定然重重犒賞,才讓前鋒營保持一定的軍心。

王鬥暗暗搖頭,大明內地的官兵,已經全然腐朽了。陳永福是歷史上出眾的人物,他麾下官兵都如此,顯而易見的,李自成如何不在河南之地大力興盛。

王鬥與陳永福出兵一樣分前軍,中軍,後軍,李光衡奉王鬥之令,領一部騎兵作為前鋒,隨同孫三傑的輜重千總,已經先行到達郟縣之地。隨後王鬥與自己余下的幾部步騎,還有陳永福的步騎作為中軍隨後而行。最後是陳永福的輜重隊落在最後,作為後軍。

其實一直到大明,這古時軍中並沒有專門的輔兵,運送輜重糧草,負責軍隊雜務的都是民夫,而民夫一般落在最後。他們行動緩慢,所以從明中葉起,大明興起了專門的輜重營,用來運送糧米,這腹地的官兵,卻沒有這專門的輜重營。

王鬥七千兵步騎在內,一個月就要消耗糧草七千余石,加上陳永福的幾千兵,需要的糧草更多。不過王鬥估算汝州之戰,當然用不了一個月,在陳永福看到王鬥軍中車馬眾多,希望能就便取食王鬥軍中糧草時,王鬥答應了。

王鬥的風格便是一般隨軍一個月糧草,軍中一千二百輛馬車,此次大多隨軍。雖然給陳永福大大減輕他軍隊運送糧草的負擔。不過他軍中的帳篷輜重等物,卻不能使用王鬥的車馬,還是需要不少民夫隨軍。

他軍中當然沒有這麽多的馬車馬騾,全靠民夫們用獨輪車,或是板車拖拉運送,數百裏之地全靠步行,又是寒冬天氣當然極累,一路軍士民夫怨聲載道就可以理解了。

“是啊,到了郟縣,是要讓將士們好好歇歇。”

王鬥回頭看了一眼,若有所思地道。

除了孫三傑的輜重千總先行外,余下舜鄉軍運送糧草的八百輛馬車,趙瑄的炮軍千總都隨行中軍之內。只有陳永福為後軍安全著想,著自己兒子陳德領家丁營押運自己的後軍民夫。

開封府到汝州的官道並不好走,年久失修,坑坑窪窪,他軍中的騎兵,騎馬步兵,甚至是乙等軍的新軍都好。就是隨軍的那些輜重馬車,還有趙瑄的炮軍千總拖累了行程。

此次王鬥隨軍十門紅夷大炮,內中二門紅夷六磅炮,八門紅夷三磅炮。紅夷三磅炮需要一、二匹馬拖拉,紅夷六磅炮需要二、三匹馬拖拉,每遇坑窪之地,還要炮手們上前幫忙。

趙瑄的炮軍千總數百人全體出動,依趙瑄說的,炮軍們不能光訓練不實戰,便是上戰場體驗一下氣氛,每人輪流打個幾炮也好。為了運送這些火炮,從永寧城到開封府幾千裏路程,炮軍們也是累慘了。這還是京畿到河南,有一馬平川的便利,若是到湖廣,江南等地,運送輜重火炮,就更為艱難了。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沒有現代的道路及交通工具,出征在外,真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