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第2/3頁)

這些輜重,也不可避免地拖累了大軍行進的步伐,宣大各鎮的將士,已經餓得苦了,雖說現在自己營中的糧草不足半月之食。不過無論如何,這些糧草,一定要攜帶身旁才安心,行軍速度拖累就拖累吧。

盧象升精神抖擻地騎在他的五明驥上,回頭贊許地看了王鬥的軍隊一眼,那些軍士,可說個個都是好兵啊。他們跟在王鬥的中軍大旗後面,十人一排,一總一總的整齊行進,從保定城下出來,他們的隊列就始終這麽嚴整,連那些輜兵也不例外。

這些人可大部分都是步兵,還人人身披沉重的甲胄,行軍幾日,沒有一個人掉隊不說,行軍隊列,始終保持那麽嚴整!說十人一排就十人一排,每排望去一條直線就一條直線。

長途行軍,連三鎮的騎兵們都不能做到如此,數馬一排的隊列已經有些歪歪扭扭,王鬥後面的宣府參將張巖,他軍中騎兵還好,不過有一半為步兵,眼下他們的行軍隊列已經稀稀拉拉,很多軍士都是無精打采地拖著疲憊的身軀,吃力地跟上。

僅觀行軍陣容,王鬥麾下軍隊之強,在宣大三鎮中,可說己穩穩排在首位。

盧象升贊嘆不已,對王鬥越看越愛,可惜王鬥的身份軍職不夠,不然調入鎮城內為各鎮操練兵馬,為大明訓練出一只只如舜鄉軍一樣強悍的軍隊。

其實王鬥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各鎮正兵營中,論起個人勇力,單打獨鬥,那些營兵大部分都比自己舜鄉軍強。遺憾的是在軍紀,令行禁止,還有戰陣的配合方面,他們卻是遠遠不如自己的舜鄉軍。

而在戰鬥中,堂堂正正的戰陣配合卻是最重要的,個人武力,倒是排在末位。所以明末軍隊作戰只靠少數家丁,勝時一轟而上,敗時潰敗千裏。

造成這個局面,王鬥估計各鎮軍中克扣軍餉是其一,還有平日疏於或難以訓練也是其一,各營中驕兵悍將,兵油子太多了,想整頓也非常難,例來大明各軍中只見逃兵,難得有個願意留下當兵的,都當寶貝一樣看待,誰願意對這些人下狠手處理?

幸好自己操練的全是新軍,避免兵油子的現象,自己的軍士也不需要發餉,便宜好用,批量化生產。如果讓王鬥統領一只鎮城的營兵,他還不知道如何是好。

此時早過了譜陽河,離慶都縣城不遠,南方滾滾傳來煙塵,地平線上似乎有幾十騎朝這邊狂奔過來。

立時三軍騷動起來,自從進入慶都後,路上已經陸陸續續遇到一些清兵哨探,每次這一萬多人都是嚴陣戒備。沒辦法,清兵對宣大官兵的心理壓力大太了。

盧象升喝令全軍勿動,違者斬首,又立時派出自己督標營的哨探前往巡弋查看。很快的,各營夜不收及督標營哨探傳來消息,這幾十騎,是出外哨搶探的舜鄉軍夜不收及督標營兄弟回來了,還帶回了重要的情報。

盧象升大喜,很快的,在各營夜不收的簇擁下,李有德、陳瑛等人滾滾回到盧象升的中軍部,向盧象升與王鬥等人稟報此次出哨的成果。他們其實只有八人,不過王鬥軍中夜不收,向每人三馬,造成他們聲勢浩大,騰起的煙塵,有如幾十騎逼來。

盧象升看後情報後,喜形於色,傳令三軍匯合紮營,又通知各鎮總兵將官到自己大帳商議軍務。立時各營兵馬停了下來,就地挖壕,修築營壘,一片的人叫馬嘶。

……

在盧象升的中軍大帳內,頂盔披甲的三鎮總兵及各人親將,圍坐帳內看盧象升喜悅地揚著手中一封情報。

“哨探所聞,慶都境內,有一股奴賊,人數千人上下,由奴正白旗一甲喇章京統領。定州境內,有鑲白旗奴賊數千人,奴酋多鐸、阿巴泰統領。高陽境內,有奴賊數千人,奴酋多爾袞統帶……”

各將官都是聚精會神地聽盧象升說話,特別是大同鎮總兵官王樸,更是羨慕地看了楊國柱一眼。

各營夜不收出哨,都是畏懼地縮成一堆,根本不敢展開。如此重要的情報,卻是宣府鎮下將官王鬥夜不收與督標營的家丁所獲,他們宣府鎮又記下一功,身為總兵的楊國柱自然有所分潤。

“敵情已然明朗,現在慶都、定州、高陽各城都有遣來求援之人,本督想聽聽眾將的意思,我宣大將士,該迎戰哪一部奴軍,救援哪一座城池?”

歷史上清軍如入無人之境,便是各地孤立作戰,沒有援軍,便是城池再堅固,也有被攻破的一天。此時清軍數路南下,到處都是求援之人,雖然不指望盧象升這部軍隊會否去救援他們的城池,但死馬當活馬醫,附近城池的官兵聽聞宣大這部兵馬來臨後,還是一波波發來求救人員,每一波之人哭訴一個比一個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