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3節(第2/4頁)

長公主笑容漸斂,沒有說話。李弘慢慢睜開眼睛,轉頭望著張機,“大師願意說說嗎?”

荊州現在的狀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沃野千裏,士民殷富。

劉表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荊州,至今已經整整十七年,荊州在他的治理下,從最初的“寇賊相扇,處處縻沸”變成了“萬裏肅清”的樂土,劉表可謂居功至偉。

初平元年的荊州,形勢非常復雜。當時袁術霸占了南陽,江南宗賊乘亂屢叛,其中以華容宗帥貝羽為甚,而蘇代則自領長沙太守起兵作亂。這時劉表單騎入宜城,在蔡瑁、蒯越等荊襄門閥世家的支持下,從容冷靜,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

為了不讓百姓流離失所,護佑生靈,劉表采取了擁兵自重的政策,盡一切可能避免和各地豪強爆發沖突,為此他屢屢忍讓袁術,甚至不惜以土地換取江東的和平。

為了讓荊襄百姓吃飽穿暖,劉表在荊州各郡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上保證了百姓的生存,荊州百姓對他感激涕零。

由於荊州政局穩定,各地士人紛紛遷往荊州,其中既有水鏡先生司馬徽、邯鄲淳這樣的名流,也有王桀、徐庶、石韜這樣的青年才俊。劉表廣招人才,在荊州建學堂、興私學、博求儒術,創造了一個堪比當初洛陽的文化學術環境,為大漢儒學的發展和推進做出了很大貢獻。

當今天下,對於李弘、袁紹、曹操、劉備、孫權這些野心勃勃,為達到自己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英雄”贊譽有加,卻對劉表這種毫無野心,只想守土安邦的能臣嗤之以鼻,極盡誣陷玷辱之能事。難道為了一己之私,致使生靈塗炭,屍骨盈野的人才能稱之為英雄,才能表現其胸懷天下,志在重振社稷?對於那些只能保一方平安而無稱霸野心的人則可以視作毫無作為,是阻礙社稷統一的叛逆?

今日天下,評價劉表的時候,往往指責其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無非就是兩點。一個說荊州集中了天下能人名士,劉表卻棄之不用。一個說劉備乃當世英傑,劉表卻嫉賢妒能,把他排擠到了西北,致使其虎落平陽,無法一展抱負。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劉表如果不是在荊州廣納人才,他能把荊州治理得如此出色嗎?難道憑他當初單人獨騎闖荊州的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荊州?

劉表是什麽人?他是黨人。在黨錮之禍的時候,他曾遭到朝廷的通緝,是聞名天下的“八及”之一,人人景仰的人物,這種人當今天下還有幾個?天下儒生紛紛南下荊襄,除了避禍之外,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景仰劉表。荊襄和江東相比,江東更安全,試問天下有多少士人渡江到江東去依附孫權?

劉表自己的威望太大了,儒生們能以拜其為師做為自己的榮耀,各地的大儒名士們也能以結交劉表做為擡高身價的資本。到了荊襄的儒生如果能得到劉表的點評,馬上就能飛黃騰達,名揚天下。劉表為人謙恭,對外地遷來荊州的士人非常禮遇,對於一些能人名士,劉表也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比如司馬徽,他就曾多次派人請其出仕,甚至親自出面相邀,給足了司馬徽面子。劉表見到司馬徽後,與其在田間交談,全然沒有擺出一副權臣的架子,其心不可謂不誠。司馬徽為什麽不願出任?他肯定有本事,這點必須承認,正因為他有本事,他知道荊襄這塊地方遲早都是長安的,所以才不願意出仕,不想背上大漢叛逆的罪名玷汙自己一世英名。

世上的人只看到劉表沒有征辟司馬徽,卻沒有看到司馬徽為了一己之私,沽名釣謄,拒絕為襄陽效力,這真是悲哀。

再說劉備。劉備是什麽人?他雖然也是皇室後裔,但他能和劉表相提並論嗎?難道讓劉表像陶謙一樣,把荊州讓給劉備,才能成就劉表的一世威名?簡直是謬論。劉備如今幹了什麽?他被長安的軍隊趕出西疆後,先是霸占了漢中,後來又逼走了劉璋霸占了巴蜀,像他這種人對荊州難道還不是垂涎三尺?如果劉表把他留在身邊,荊州恐怕早就成了一片廢墟了。

這世上人人都為自己的言行做出各種各樣的辯解,甚至為了讓自己的辯解具有說服力,不惜違背良心,肆意誣蔑他人,顛倒黑白。

醫者可以治人之病,卻不能治國之病,可謂是最大的悲哀。

長公主勃然變色,張口就要反駁,李弘急忙搖頭制止。

“我知道殿下想說什麽,但我和劉表大人多次交談,對他知之甚深。我之所以答應他的邀請,出任長沙太守,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我每月初一和十五不理政事,打開府衙大門,診治病弱,還不是想表達穩定一方的意願?劉表大人很支持我的做法,多次派出醫匠穿行於荊州郡縣治病救人,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我們的做法很幼稚,無濟於解決天下紛亂。但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救人,沒有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