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0節(第3/4頁)

“所以,儒家指責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則指責儒家白日做夢,不切實際。”

“我們在晉陽的時候,提出了荀子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荀子的學說其實是對儒家和法家的一種折中,反映在治國策略上就是外儒內法,也就是以儒家學說做為國策和學術思想的核心教化百姓,以法家的主旨制定和實施律法來統禦百姓。”

“然而,大漢歷經二十多年的戰亂後,百廢待興,早已失去了推行禮治的條件,現在百姓最急需的不是道德教化,而是生存,是溫飽,是谷粟和絹布。所以丞相大人實施了一連番的改制,這種改制迅速打破了國策核心的平衡,由此導致了大漢的學術之爭越來越激烈,朝堂上的權力鬥爭也越來越殘酷。這種關系社稷存亡的根本性東西如果得不到及時修正,中興大業將很難持續而穩定地推進。”

張燕這幾句話讓趙雲有一種醍醐頓開的感覺。

學術之爭、權力之爭說到底是利益之爭,但利益之爭如果太激烈了,那就說明國策出了問題,僅僅靠嚴刑酷法強行鎮制肯定解決不了。一味地打擊和屠殺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只能讓社稷形勢越來越惡劣。

張燕從國策的核心思想,從禮、法的角度分析了矛盾激化的原因。現在朝堂鬥爭之所以白熱化,不是丞相大人堅持以法立國以法改制的思路出了問題,也不是門閥世家堅持以德治國以禮改制的理念不對,而是儒家學說不適應時代,儒家學說無法讓當前千瘡百孔的社稷得到振興,無法滿足當前掙紮在生死線上的百姓的需求。今天的大漢要想中興,今天的大漢要想讓百姓休養生息,需要一種能與之相適應的,相輔相成的學術思想。

“當年高祖皇帝打天下,到了關中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它苛法一律廢除,百姓無不擁戴。”張燕輕策戰馬,繼續說道,“大亂之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他們希望朝廷廢除秦朝的苛政。而高祖皇帝做到了,他承襲了秦朝的利民之策,廢除了秦朝的所有苛政,結果有了文景之治,大漢在短短數十年內便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高祖皇帝立國之初,大漢一片廢墟,民生凋敝,社稷不穩,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急需解決。此時以道德修養為己務的儒家和崇尚自然、消極無為的道家老學都無力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以文武兼備、刑德並用、以法為符、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恭儉無為、貴柔守雌為主要內容的道家黃老之學隨即應時而生。”

“到了孝武皇帝年代,大漢需要北擊匈奴,需要開疆拓土,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學術,於是儒家學說登堂入室。”

“時代不同了,皇帝、朝廷和百姓的需求不同了,學術思想也要改變,也要發展,本朝四百年來的歷史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明的例子。作為後人,我們不但要以史為鑒,更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少走彎路,以保證社稷和百姓能夠更好地生存。”

趙雲已經明白張燕此趟晉陽之行的真正目的了。

此刻晉陽雲集了襄楷、魯女士、王真等大漢有名的道學大師,許劭、王剪、華陀、張機等人也都是兼學儒、道的大儒,如果現在張燕到晉陽提出推行道家黃老之學,勢必會得到響應。

隨著天子行台建立,南陽大戰的開始,朝堂上權力爭鬥越來越激烈,形勢的發展越來越難以控制,處在權力漩渦中的長公主為了盡可能緩解危機,極有可能答應張燕和道學大師們的懇求,以朝廷之力廣為推行黃老之學,從而打擊和制約儒學,繼而影響國策從根本上保護新政,並放棄維護門閥世家的利益,轉而和丞相等改制勢力攜手重擊門閥世家,徹底消除門閥世家對朝政的把持和影響。

說到底,張燕還是出身道家,對儒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滿,《太平經》中的“以民為本,救窮周急”等治國理念對他影響太大。當儒家學說不能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就要重提道家黃老之學的論調了。但是,道家黃老之學自孝武皇帝之後就敗落了,當年光武皇帝中興大漢的時候,道家黃老之學也曾一度興起,不過光武皇帝最後還是選擇了儒學。在經過漫長的歲月後,道家的黃老之學還能再次興起嗎?這似乎有些太過一廂情願了。

趙雲把自己的疑慮說了出來,“飛燕兄,《太平經》你就不要提了,免得招惹禍事,至於黃老之學,現在重提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當年本朝崇道黜儒,也是有原因的,黃老之學除了可以與民修養外,也是功臣、外戚和郡國王不讓皇帝幹預郡國事務的借口。無為而治的國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權力分散、諸侯專恣、皇權受制等嚴重後果,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道家黃老之學不利於皇帝集權和社稷大一統,這一點早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時代就已經頗受非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