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0節(第2/4頁)

“我反正不會留在長安。”李瑋笑道,“當年洛陽大亂,何苗、許相、樊陵被袁紹乘亂攻殺,慘遭滅門之禍,此事記憶猶新,我才不會重蹈覆轍。”

“要走可以,等到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主動要求出錢出糧援助小天子南征時你才能走,否則不能離開長安。”

李瑋笑著連連點頭,“好,好……希望這次麴忠、徐陵能將功折罪,不要再自尋死路。”

“前提是大將軍必須活著,否則這兩個人來個反間計,把我們出賣了,我們就要反受其害了。”趙雲嘆道,“等子泰(田疇)和他們商量好了,我就讓俊乂(張郃)親自到行台去一趟,和賈詡大人具體商量一下。”

“這次若不把他們殺個幹凈,我李瑋從此不進長安城。”李瑋眼露殺氣,一掌拍在了案幾上。

趙雲望著怒氣沖天的李瑋,躊躇半晌,欲言又止。

“我們商量一下細節。”李瑋把手上的書信遞還給趙雲,“以後我們不要見面了。”

“以後我們反目成仇,針鋒相對,睚眥相報。”趙雲接過書信後,輕輕拍了一下李瑋的手臂,“兄弟啊,你可不要怪我下手太狠啊。”

太尉張燕出長安,北上晉陽。

大臣們對張燕的處境很清楚,他的決定在眾人的意料之中。同時,他的離去,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大將軍李弘病倒了,長公主出嫁了,驃騎將軍鮮於輔病逝了,車騎將軍麴義戰死了,當年為重振社稷而勞心勞力的老大臣們也紛紛辭世了。隨著前太傅楊彪和太尉張燕的先後離去,大漢告別了長公主時代,迎來了天子劉朔時代。

當張燕趕到十裏長亭時,他被眼前送別的人群驚呆了。他竟然看到了朝中所有的公卿大臣,幾百名官吏站在長亭上,數千名衛士侍從站在馳道兩側,場面非常壯觀。

張燕的心情很復雜,他有一種想哭的感覺,不是激動,而是痛苦。此次北上晉陽,不過是一次很平常的奉詔北上,既不是告別朝堂,也不是遠伐塞外,大臣們根本用不著來長亭送別。難道長公主的時代真的結束了?難道這就是一個時代結束的典禮?

張燕手托長髯,望著胡須裏的根根銀絲,喟然長嘆,“老了,老了……”

送別的儀式很隆重,持續了一個多時辰,直到日近正午,張燕才揮手告別了眾人,上馬離去。

趙雲策馬再送,默默相陪。

“本來我想勸勸你,希望你能去幫幫陛下。”趙雲低聲說道,“誰知……”

張燕搖搖手,笑得很心酸,“我要去中原,誰能阻止我?我必須去晉陽。我到了晉陽後,可以幫助長公主有效遏制行台權柄的膨脹,緩解晉陽和行台之間的矛盾。晉陽和行台在中興策略上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只有這樣權柄才能順利交接,否則,雙方遲早都要爆發沖突。晉陽和行台步調一致,長安就會感到威脅,長安的危機很快就會爆發,你和仲淵(李瑋)隨即就能找到機會鏟除叛逆,穩定長安。”

張燕舉起手中的馬鞭指了指背後,“你看到了,這麽多人都希望我離開長安,由此可見長安人對晉陽的忌憚。在他們看來,只要我走了,他們的生命就有了保障,受到的威脅就減小了,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我很痛心,長公主、大將軍和我們這一代人為大漢奮鬥了二十多年,歷盡艱險,總算把大漢推上了中興之路,然而,我們得到了什麽?難道我們這樣做還不是拯救社稷嗎?難道只有按他們的想法去做,才叫拯救社稷?”

趙雲望著痛心疾首的張燕,有心安慰幾句,卻不知說什麽好。

“我們距離天下平定的時間越近,朝堂上的權力角逐就越殘酷,儒家經學各派之間的爭鬥也就越來越激烈,為什麽?中興大業就在眼前,我們卻感覺越來越遙遠,感覺越來越沒有希望,這又是為什麽?”

“本朝自孝武皇帝獨尊儒術以來,治國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歷代儒士都指責本朝國策是‘外儒內法’,朝廷名義上用禮和道德治理天下,其實本質上是用律法和刑罰來統禦百姓。今天朝堂上的矛盾歸根究底,就是來源於此。”

“儒家堅持以禮治國,禮不僅是士族的準繩,也是庶民百姓的準繩,儒家希望庶民百姓都能像士族一樣遵守禮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家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

“法家堅持以法治國,律法高於一切,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法家這種做法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而是把士族的地位降低了。法家靠刑罰獎懲來治理天下,把禮完全丟到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