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21節(第3/7頁)

制衡之局的關鍵是官制,但今日朝廷的官制是個畸形官制,大將軍手中的兵權被獨立出來了。因此要想實現制衡,首要之務是修改官制,而要修改官制,首要之務是削減大將軍的兵權。

大將軍手中的兵權太難動了。今天長安爆發的危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爆發。他們和我們一樣,在如何削減大將軍兵權這個問題上,陷入了困境。

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代表武人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兵權本來就是和武人聯系在一起,只要軍功階層出面,削減大將軍的兵權隨即不再是難題。

張燕制造了一場兵變的態勢,逼得何風帶著軍隊趕到了櫟陽。這件事引出了一連串問題。

大將軍明裏放棄兵權,掉頭走人,暗中卻留下調兵密令,說明大將軍已經預料到軍功階層要發動兵變。他掉頭走人是逼迫軍功階層為他守住兵權。留下密令是控制局勢,等自己回來挽救局勢。也就是說,上至天子、長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勢力,都可能會成為大將軍保住兵權的犧牲品,軍功階層也不例外。

張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犧牲品,但從黃巾系目前在軍中的實力來看,黃巾系將領極有可能成為大將軍血洗的對象。於是他斷然決定,和大將軍決裂,幫助朝廷削減大將軍的兵權,從而確保黃巾系將領的利益。

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大司農李瑋等人當然求之不得。雙方一拍即合,於是這份官制修改方案就出來了。兵權由天子、大司馬、太尉和大將軍各領一部,大將軍率軍征伐,僅擁有戰場指揮權。

武人的分裂,軍功階層的分裂,終於讓朝廷削減大將軍兵權的心願變成了事實。

大將軍回來後,會不會答應?不答應,武人和士人就會聯手對付他,朝廷就會一致認定他是長安兵變的策劃者。大將軍難道要和整個朝廷為敵嗎?不會,他不會和朝廷為敵,更不會把何風和一萬將士置於死地。還有更厲害的,現在天子在北軍大營,長公主在櫟陽,這兩地都有大量的黃巾系將領,只要張燕一聲令下,大家魚死網破,全完了。大將軍只能答應,雖然他在軍中具有絕對的權威,但張燕過去畢竟是黃巾軍大帥,他手下的忠誠之士非常多,大將軍沒有把握控制全局。

如果讓大將軍在這種形勢下交出大部分兵權,可能會激怒大將軍,大將軍憤怒了,後果大家都清楚。為了確保社稷的安全,為了確保大將軍的利益不受損失,為了能夠讓他非常愉快地交出大部分兵權,朝廷只有損害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

但天子和長公主如果完全失去了權柄,其後果更嚴重。洛陽兵變,長安三次兵變,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皇權淪喪。這些年,長公主、大將軍和朝廷都在想方設法重建皇權的威儀,如果此次皇權遭到了嚴重削弱,不但長公主不會答應,恐怕大將軍回來後馬上就要揮起屠刀。

於是,顧命之制出現了。在天子年幼時,由顧命大臣輔弼天子,自周就開始了。但顧命制實行一千多年來,其弊端很可怕,那就是顧命大臣篡逆,幹脆推翻小皇帝取而代之。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後宮輔政開始取代顧命制,由此引出了外戚之禍和宦官之禍。本朝自高祖皇帝後,也是後宮輔政。孝武皇帝年輕時,飽受竇太後的掣肘,對此深惡痛絕,於是死前誅殺後宮,托孤於四大臣,但此後不再。光武皇帝中興後,吸取了外戚王莽禍國的教訓,嚴禁後宮外戚幹政,但因為皇統屢出問題,這道律令隨即被丟到了一邊。

現在,朝廷再次提出顧命制,是有長遠考慮的。

六年後,小天子就要主政了,為了防止長公主持續把持權柄,需要未雨綢繆逐步削減長公主的權柄,而最好的辦法無疑就是後宮制和顧命制並用,由長公主和顧命大臣一起輔弼天子,順利完成權力的移交。

這個辦法,顯然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除了長公主,而長公主的顧慮是什麽,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嚴重失衡,就是顧命大臣的人選。

當今朝堂上,大將軍權勢最大,即使把他的兵權削減了,也無損於他的強悍實力。軍功階層過去都是大將軍的屬下,現在的分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大將軍故意造成的,為的是讓他們離開自己的羽翼獨立生存。軍功階層強大了,對大將軍有益無害,這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強悍的人物成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在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誰都會寢食不安,睡覺都不敢閉眼睛。

朝廷為了打消長公主的顧慮,一口氣設了六位顧命大臣,這滿足了朝堂各方利益的要求,同時也極大地削弱和制約了大將軍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