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21節(第2/7頁)

蔡邕沒有走,長公主也沒有趕他走。等到筱嵐他們都離開後,長公主走到蔡邕身邊,象孩子一樣貼在蔡邕的背上,摟著蔡邕的脖子,無聲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趕出了洛陽,他把一個奄奄一息的社稷交給了我,我該怎麽辦?”

“殿下,你還記得先帝的遺詔嗎?”蔡邕低聲說道,“承擔挽救社稷之責的不僅僅是你,還有大將軍。”

“大將軍……大將軍比父皇還狠心,我好恨他……”長公主的聲音顫抖起來,“我叫他暫緩打洛陽,他就把陛下帶到了洛陽,威脅我。我削他兵權,他就一走了之,故意逼著他的部下發動兵變。現在他還要殺我,他竟然要殺我……”

蔡邕長嘆。“殿下,你想錯了。你看看現在的形勢,大將軍的處境比你還艱難啊。”

天子在渭橋遇刺是事實,張燕帶著天子避難於北軍大營也是事實。但北軍出動了嗎?張燕發動兵變了嗎?沒有。張燕到目前為止還是保護天子的功臣,他沒有任何違律的事實。

張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做出了發動兵變的態勢,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了兵變爆發的危機,不得不立即做出應對,於是長安事實上形成了兵變之局。但這時長安其實根本沒有兵變,只不過形勢上處於一觸即發的險境而已。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

相反,何風拿著大將軍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櫟陽,保護殿下,確保殿下的安全,這是應對兵變的上上之策,但這時長安有兵變嗎?沒有。於是,何風這支軍隊的出動就構成了長安兵變,何風成了長安兵變的罪魁禍首。雖然何風軍隊的出動,暫時化解了長安一觸即發的險境,給朝廷迅速做出應對贏取了時間,但他在北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在長安事實上沒有爆發兵變的情況下,擅自出兵奔赴櫟陽,這本身就是兵變。

長公主可以承認這道手令的效力,即使長安沒有兵變,你也可以說是一次正常調動。但問題是,此刻形勢變了,此刻北軍有充足的理由出動了,不管你是否承認何風出兵合法,張燕都可以不承認。他都可以出兵,他的兵變變成了平叛,他的功勛更大了。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有罪的是何風,以及給何風手令的大將軍。

何風的軍隊到了櫟陽,朝廷驀然發現形勢不但沒有得到絲毫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機。朝廷非常被動,為了阻止張燕以平叛的名義出兵,為了防止社稷遭受敗亡之禍,他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張燕坐下來好好談談。

這和當年董卓進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來商談國事一模一樣,只不過現在太傅換成了楊彪,而威脅社稷的是張燕而已。

張燕為什麽要發動兵變?原因很簡單,大將軍放棄了他們,拍拍屁股走路了,不管他們死活了。他們怎麽辦?軍功階層如何生存?他們要入朝為卿,要參與國政,但這還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存。

長安第二次兵變,司徒王允對武人采取了排斥和殺戮的方式,這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要想保證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權柄。但問題又來了。長安第三次兵變,李傕、郭汜之亂,又告訴了他們一個道理,如果武人主掌權柄,完全排斥士人,會敗亡得更快。前人失敗的教訓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那麽今日軍功階層用什麽辦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辦法也很簡單,以損失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為代價,最大程度地滿足武人和士人的利益。

現在的形勢正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於是武人和士人坐到了一起,商量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個前提,那就是社稷必須越來越穩定,以便確保長治久安,國力必須迅速恢復,以便確保財賦進來越充足。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朝堂要穩定。當他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討價還價的時候,心裏都有一個巨大的恐懼,那就是雙方沒有信任。

當年洛陽兵變和長安第一次兵變,同樣告訴武人和士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合作,要互相信任,最起碼在社稷沒有徹底穩定之前要盡可能齊心協力。這個道理來之不易,是用大漢十四年的災難,是用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雙方如何取得信任?不可能,雙方不可能取得信任。

洛陽兵變,長安三次兵變,血淋淋的事實,誰敢信任對方?這時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互相制衡,以互相間的權力平衡來代替信任,於是天子、長公主和大將軍就進入了制衡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