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千古之謎——傳國玉璽(第4/6頁)

這些人的遭遇是偶然的嗎?他們竟與開掘埃及古代法老陵墓的那些考古學家的命運驚人地相似。

根據我對古今中外這類事的研究,我的結論是驚人的、大膽的又是有充分科學根據的:傳國玉璽是一塊有強烈放射性的玉石。其實,石頭等物質有大小不等的放射性對現代人來說已是常識。專家就告誡,寶石戒指、房屋裝修用的石材等,都應該經過放射性檢測,否則是不安全的。我國已有房屋裝修引發白血病的報道。但傳國玉璽的特殊性是,不是使人得白血病,而是使人頭腦失常甚至發瘋,並由此導致一系列悲慘事件。

說到這,就不能不從傳國玉璽的來歷說起。《三國演義》借書中人物程普之口,詳細講了它的故事。這個國寶的前身是一塊玉,但包在普通的石頭中。楚國人卞和根據所謂鳳凰棲於其上發現了它,兩次將它獻給君王,卻落得個欺君之罪,先後被砍掉了兩條腿。新國君即位後,他捧著這塊石頭泣血痛哭,新國君派人剖開此石,才發現了這塊寶玉,所以被稱為和氏玉。卞和顯然已被這塊有放射性的石頭搞瘋了,到了溜須不要命的地步。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丞相李斯用此玉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恒昌”八個字,制成了皇帝專用的印章即璽,準備代代相傳。然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便死去,秦二世更是短命之君。持有玉璽的漢代皇上也呈一代不如一代之勢,既不壽也不昌,其不良影響不言自明。

我們再看看孫堅發現它的情景:漢宮一口井中竟發出“五色毫光”,打撈後發現一名宮女,已死亡數日卻屍身不壞,就在她身上找到了這塊玉璽。顯然,如果不是其放射性導致水分子變化發光、屍身不壞,再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孫堅拿到玉璽後,整個性情都變了,從一個十分豪爽的英雄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人,其智謀、大義等消失無蹤;他的兒子孫策,年輕輕的也脾氣暴躁,竟如同項羽一般得了個“小霸王”的綽號。本來胸無大志的袁術,拿到玉璽就做起皇帝夢來了,而他本可以坐享平安許多年的。得到玉璽的曹操,其作為也遠不如前期,變得十分平庸。

還可以提出的一個證明是,在傳國玉璽存在的年代,開國皇帝都英明且壽命不短,這顯然是他們打下天下後半道才擁有那塊害人石,所以受其影響小。而他們的皇子皇孫,則一代不如一代,昏庸又短壽,是從小就接觸玉璽的緣故。到了玉璽已永遠失去的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還有老妖精慈禧,都活到了帝王中罕見的高壽。

以上的“蒙證”如您不信,那麽就請設法找到那塊已丟失數百年的玉璽,用專測放射性的蓋革計數器測一測。它要是不發出“咯咯”的響聲,您來砸我“大話三國研究院”的牌子。

最後再說一句,一個權力的象征物都如此使人瘋狂,使人喪失理智,權力本身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削尖了腦袋想當官的人,對此可要深長思之啊!

工具箱

【 · 原創:飛越天涯 2004-12-14 11:34 】

另:有文稱傳國玉璽東晉前就已失落

版權所有,2002年11月

(部分記載未經考證)

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

根據漢代的記載,皇帝有六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的用途都不同,由符節令丞掌管。然而,傳國玉璽不在這六璽之內,因為這個玉璽是用來代表正統的,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玉璽,否則只能是草雞大王而非真龍天子。

歷史前移,我們從春秋時代說起。春秋時的楚國有個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采石,看見一只風凰棲落在一塊青石上。“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卞和認定這塊石頭是個寶貝,便將它獻給楚厲王。

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就以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被認成是普通的石頭,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腳。

再往後,武王的兒子文王做了國君,卞和還想去獻寶,可他失去雙腳無法行走,於是抱玉大哭,哭寶玉不為人識。文王派人去問他,他說:“我並不為失去雙腳而傷心,我傷心的是明明是寶玉卻被說成是石頭,明明是忠誠的臣民卻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便命人將石頭剖開,果然是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這塊寶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據記載,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