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千古之謎——傳國玉璽(第3/6頁)

談談我自己的幾點想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傳國玉璽不是和氏璧改制的,這種觀點認為:

“我在這裏僅是提示讀者,自有玉璧以來,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更加規範,更薄,一般小玉璧在0.3厘米~0.4厘米,大的在0.4厘米~0.6厘米。從考古資料中看,一般國璽是正方形,更高一些。其下部分厚度在2厘米以上,上部分多雕刻成龍紐或龜紐,紐的尺寸是下部分的一倍或數倍。可見,和氏璧是無法改制成玉璽的,更不用說是傳國玉璽了,因為它的體積更大。所以說,和氏璧改制成傳國玉璽之說純屬訛傳。”

不過我個人不太同意這個觀點,和氏璧所稱的璧可能與普通的玉璧不太一樣,可能體積和厚度都很大,才顯出了它的珍貴,若是普通的玉璧,秦王又怎麽會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趙國交換呢?(後來的故事就是“完璧歸趙”這一成語的由來了)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0 23:27 】

我的第二個觀點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這是有據可查的關於傳國玉璽的最後記錄,其後的傳國玉璽都未被證實是真的。成語“玉石俱焚”可能就是來源於此。我個人認為傳國玉璽不太可能葬身火海。我查詢了有關資料,玉石的熔點大約是1700度左右,比金的熔點(1063度)還高。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何況是玉石呢?當時李從珂自焚之物估計應以木材為主,木材的燃燒有可能達到這麽高的熔點嗎?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0 23:48 】

順便談談根據我看過的一些資料談談宋朝的玉璽(元符)的真偽與所終

宋朝的這個玉璽,雖然最終不知所終,但是在档案中留下了當時的印章,就是我上面貼的第二個圖,從這個印章上看,與史書中記載的“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即所謂的“龍蚓鳥魚”相吻合。傳國玉璽是和氏璧改制,產於楚國,因此一致認為該玉是藍田玉,這與史書中記載的宋璽“玉璽玉色正青,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也是相符合的。

但是由於史書上始終沒提到漢獻帝時曹氏在傳國玉璽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漢傳國玉璽”8個字和公元329年後趙石勒加印玉璽側壁的“天命石氏”4個字。尤其是沒提到被王太後摔掉的後來用黃金鑲補的那一塊。呵呵,那不真成了“有眼不識金鑲玉”了嗎?何況這個璽是蔡京那個奸賊獻給皇帝的,所以後人多半認為它是假的。

關於這塊玉璽的所終,我看過兩種觀點,一種是轉貼的那篇文章中談到的“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不知所蹤。”另外一種說法是這塊璽一直傳到宋末,陸秀夫抱著小皇帝和玉璽一起跳崖了,這個歷史上稱為“崖門失璽”。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1 00:01 】

假如這塊玉璽在未來的某一天出世,將是中國無與倫比的一件文物

這塊玉璽不但見證了大半個中國歷史,而且給後市留下了很多成語和俗語:

除了上面提到的完璧歸趙、玉石俱焚、有眼不識金鑲玉外,還有價值連城、將相和、懷璧其罪等等。

縱觀中國歷史,能與傳國玉璽相媲美的文物只有九鼎了,但那九個鼎是肯定不可能再存在的了,一個是傳說中它的失蹤比傳國玉璽早兩千多年,真是落在泗水裏這幾千年也腐蝕完了,二是究竟九鼎是歷史還是傳說至今都沒有定論呢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1 11:19 】

我覺得真正的傳國玉璽絕不會是復制品那個樣子,復制品太醜了 :(

工具箱

【 · 原創:韓於水 2004-12-13 01:10 】

哪天我找到了就不炒股了

工具箱

【 · 原創:大唐中興 2004-12-14 09:42 】

呵呵,國勝對考古也很感興趣呀

工具箱

【 · 原創:飛越天涯 2004-12-14 11:30 】

轉自:山水夕虹 大話三國研究院 http://yancen.eee.cc

《三國演義》中,有一件東西影響了歷史和人物命運,它就是中國封建皇室世代相傳的寶物、最高權力的象征——傳國玉璽。

在三國中,這個皇室至寶似乎刻上了不祥的詛咒,凡是與它有關聯的人下場都不好。請看,十常侍之亂中,這個國寶神秘失蹤。後來孫堅發現了它,卻隱匿不報欲攜回江東,在事情泄露後甚至不惜發下毒誓,結果竟真的應驗,在37歲時死於亂箭之下。其子孫策,保管此璽一段後將其獻給袁術,以此為抵押借兵,然而他也未能逃脫20多歲就早夭的命運;得到此寶的袁術稱帝不成,兵敗時嘔血數升而死;後來此寶歸於曹操,他雖沒過早夭亡,但一直受到神秘的頭痛病的困擾,最終死於此病;後來的曹丕等,也未有長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