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千古之謎——傳國玉璽(第2/6頁)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李祝,奪傳國璽,建後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公元951年,郭威建後周,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於廣順年間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皇帝神寶”兩方印璽,後,趙匡胤受禪,傳此二寶,改朝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哲宗紹聖三年,鹹陽縣民段義得古玉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自言於河南鄉劉銀村修舍,掘地得之,紹聖五年,經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依據前朝的遺跡,多方考證,最終確認為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璽。哲宗大喜,號為“天授傳國受命寶”,改元元符。

徽宗時,用於闐大玉制為受命寶,文曰“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篆以蟲魚,制作之工,幾於秦璽。

公元1126年,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不知所蹤。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現於市,伯顏命人購得,璽入大元。伯顏曾將元帝國從各處收繳來的歷代印璽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這是歷史上最後的有關傳國璽的記載,最終還是空手而返。

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另: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

另: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

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禦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張壁、鹿鐘麟等人仍在追索著傳國玉璽。

“遼史”記為“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我以為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唐武則天時改“璽”為“寶”,應該是那時代改的。

“宋史”記:“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又:“魏本紀”中曾記錄在一座毀壞的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補充:(天子六璽)

天子六璽:文曰“皇帝行璽”,封常行詔敕則用之。“皇帝之璽”,賜諸王書

則用之。“皇帝信璽”,下銅獸符,發諸州征鎮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諸州刺史,

則用之。並白玉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天子行璽”,封拜外國則用之。

“天子之璽”,賜諸外國書則用之。“天子信璽”,發兵外國,若征召外國,及有

事鬼神,則用之。並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

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

在六璽外,唯封禪以封石函。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以木為之,長一尺二寸,廣二

寸五分。背上為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腹下隱起篆書為“督攝萬機”,

凡四字。此印常在內,唯以印籍縫。用則左戶郎中、度支尚書奏取,印訖輸內。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0 23:06 】

“和氏璧”傳遞1600余年,實為舉世所罕見。歷代許多學者都想搞清其面目,並作了艱辛探索。1921年,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中分析,它應是一種珍稀的具有碧綠、潔白閃光的拉長石。2001年,在“中國觀賞石博覽會”上,展出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以變彩拉長石復制的“和氏璧”(見圖)。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0 23:08 】

上圖是魏璽——受天之命 皇帝壽昌

下圖是元符所得璽——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疑是後世偽托)

工具箱

【 · 原創:國勝 2004-12-10 2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