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第4/4頁)

流行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天師道即以宣揚長生不死為號召,以鑲災療病為聚眾手段,對當時處於戰亂、瘟疫水深火熱中的平民百姓有極大吸引力。《三國志·魏書·張魯傳》載:“張魯割據漢中施行五鬥米道,“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張魯傳》裴注引《典略》也說:“初熹平中,妖賊大起,漢中有張修為太平道,張角為五鬥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不信道”。本文第一節引葛洪《神仙傳》也已指出張道陵於蜀中大邑鶴鳴山創天師道主要也是利用蜀地疫病流行,以祛魔攘疾為號召吸引民眾的。《天師道》經典《太平經》中多處強調生命健康、養氣長壽、防治疫氣等道理和方法,顯然是針對當時民眾懼怕疾病、消災免禍的杜會心理有意而為。這也是早期天師傳播盛行

的重要原因。三國以後,天師道一支沿漢水傳至荊襄、江南,經過東晉葛洪等改造在江南廣泛傳播;一支由漢中傳至關、隴,五胡十六國時勢力甚熾。直到北魏寇謙之“整肅道教”後才在北方廢止。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地理環境對三國政治、軍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使三國歷史進程深深打上了時代的印記,其中自然因素對區域社會政治、軍事、宗教的成敗消長有明顯的制約力量。然而我們也不能過分誇大地理環境的影響力,更不能說起了決定作用。比如同樣的地理環境,為什麽當年諸葛亮親自布署、蜀漢軍民堅守近半個世紀的漢中防線於蜀漢末期在鐘會的進攻下很快瓦解,使魏軍長驅直入滅亡蜀漢政權?同樣的長江三峽水道,為什麽劉備東征會兵敗夷陵,而三國末期的王浚自成都順江而下,卻能勢如破竹,沖出三峽,很快滅掉東吳?這充分說明地理環境對一個時代的政治、軍事成敗並不能起決定作用。歷史進程中決定性因素仍然是人在政治、軍事中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誠如布羅代爾所說,地理環境因素並非只是歷史活動靜止的舞台背景,也是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參與力量,人在歷史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也畢竟有其能量極限,甚至有時往往不能超越自然環境的制約。這或許也是從地理環境角度研究三國歷史進程所得出的最大啟示。

作者:馬強,陜西理工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